24岁社会性别为女男假两性畸形

会员16348414 24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24岁社会性别为女男假两性畸形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六岁切除性腺   至今未采取过其他措施  前一段时间查染色体为46XY  激素六项均低  无任何女性第二性征发育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现在想要结婚,是否可补充雌激素,如何补充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李国顺 河北省威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肺部感染,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心病
已帮助用户: 165470
指导意见:天然大豆异黄酮可以补充平衡女性激素、使体内雌激素维持正常水平,推迟绝经期,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适合即将、正在进入更年期的女性食用。30岁以后的女性通过补充雌激素激,可以美容护肤、延缓衰老。
有用0
关注
赖向前 医生会员 留车中心卫生院儿科 一级甲等
擅长:小儿腹泻
已帮助用户: 2266
问题分析: 先天性染色体异常的别畸形,并不能通过补充激素来维持性别特征的。
意见建议:你要先确定性别,再做性激素的检测,看是否有这种功能。要是只是功能过差而没有发育,补充激素还是有些效果。但要是没有性腺分泌,也就没有效果的。
有用0
相关问答

男假两性畸形可能是睾丸激素代谢紊乱、5a-还原酶不足、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等原因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1、睾丸激素代谢紊乱:以胆固醇为基质的类固醇合成,会引起各酶活性的紊乱,从而引起睾酮-17,20-分解酶和β-氢化可的松脱氢酶等。
2、5a-还原酶不足:在雄性体内,5a-还原酶可以将睾丸激素转变成更具活力的双氢睾丸素,从而促进前列腺和外阴器官的发育。
3、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睾丸体积小、下肢长、肌力下降、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肥胖、糖耐量下降等。

李明副主任医师外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病情分析: 这一般是雌激素减少导致的,用山楂,蒲公英和生姜泡茶喝可以促进雌激素的产生,还可以服用蜂王浆,多食大豆、扁豆、谷类、小麦、黑米、茴香、葵花子、洋葱等含有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

李占胜医师外科威县贺钊乡小河村卫生室已帮助用户:460681
擅长:脂肪瘤,痔疮,疝气,阑尾炎等,

指导意见:这个情况应该使用雌激素治疗。建议到当地的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就诊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雌激素治疗蜂王浆可以吃但是没有多大的临床意义。

刘英新医师内科威县七级中心卫生院已帮助用户:323988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面神经炎,低血压

病情分析: 这个人体的性别等表现,主要是由人体的基因,染色体控制的,这个假两性畸形,光从外观上面是很难判断的,这个一般是有染色体的变异导致的,常见的是多了一条性染色体,常见的XXY染色体型。
意见建议:这个情况,一般是先做染色体核型分析,如果是分析为男性,就是男性,分析是女性,就按女性,但是一般从染色体开始就是两性嵌合的,这个一般就根据发育程度,选择一个性别而发育,并过正常人的生活。

陈小兵医师外科湖南江华县中医院已帮助用户:91
擅长:骨折,软组织伤,腰痛

1.完全型睾丸女性化 因为患者的外生殖器为完善的女性并按女性抚养故治疗原则仍维持女性性别治疗上争论点是什么时候切除双侧睾丸因为患者的睾丸易发生恶变但这种睾丸在发育期能引起女性第二性征的形成目前认为在20岁以前睾丸发生恶变较罕见20岁以后恶变率逐渐增高年过30岁以后睾丸恶变发生率可高达25%左右所以一般都主张在发育期后再将双侧睾丸切除这样既可使女性化更为完善又可避免睾丸的恶性变由于切除睾丸后患者常出现类似女性绝经期的症状如面色潮红乳房缩小阴道上皮萎缩等因此应长期给予雌激素来替代治疗对于阴道较浅或狭窄妨碍性交者应在适当时延长或扩大不宜告诉患者生殖腺为睾丸只宜说不能生育以免患者精神上遭受难以医治的创伤   2.不完全性睾丸女性化 不完全性睾丸女性化症的治疗比完全性类型复杂因其外阴部的变化比较大如Reifenstein综合征及Rosewater综合征患者的外生殖器几乎完全为男性而且都当作男性抚育治疗以纠正尿道下裂切除发育的乳房组织补充男性激素即可Lubs综合征因外生殖器倾向于女性常常当作女性抚育应根据性分化异常治疗原则处理对于假阴道会阴阴囊型尿道下裂因患者在发育期出现明显的男性第二性征诊断明确后应当作男性给予相应的处置

王伟医师儿科河北省霸州市医院已帮助用户:49389
擅长:小儿外科

问题分析:男性假两性畸形指本身是男性,生殖腺只有睾丸,其外生殖器变化很大,可以表现为女性,具有完全或不完全的女性第二性征,外阴呈女性型
意见建议:慎重考虑性别的选择,选择女性手术,需行双侧睾丸切除、阴茎切除及终生服用女性激素。选择男性也不能保证男性生殖器发育功能正常

姬许东医师内科金水吴福学诊所已帮助用户:16429
擅长:高血压、肝病、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