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治疗有哪些

会员1026973 已回复
脑梗塞的治疗有哪些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脑梗塞的治疗,急性期应抓住溶栓治疗时机。发病之后应尽快至医院,如果发病六小时之内,尤其是在3-4.5小时之内赶至医院则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另外如果是大血管病变还可以在静脉溶栓治疗之后进行桥接治疗,即采用血管内动脉取栓/拉栓治疗,部分患者可以获益,症状可以快速缓解或好转。如果错过了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的时间窗、或者不适宜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则可以应用抗栓药物,即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必要时可以用二者联合行双抗治疗。也可以应用他汀药物及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目前临床应用尤瑞克林和丁苯酞注射液,对改善脑侧支循环及保护脑线粒体作用效果较好。急性期应用清除氧自由基、脑保护的治疗药物,如依达拉奉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脑梗塞不仅需要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同样重要,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康复治疗需尽早进行。因为脑梗塞很容易复发,所以要重视脑梗塞的二级预防治疗。需长期抗血小板药物、他汀药物应用,治疗期间注意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血脂、肌酶。二级预防要重视血压、血糖、血脂的管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除烟酒、增加体育活动、控制体重等。
有用0
相关问答

脑梗塞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等,具体分析如下:
脑梗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原因是大脑的血液供给不足,表现为头晕、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这些都是不是很严重的情况,平时要多注意休息,同时还可以口服活血化瘀的药,比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的药物;第二种情况是,如果情况比较严重,会引起瘫痪,甚至是大尿失禁。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的前兆大致包括头晕、头痛、单侧肢体偏瘫、意识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塞的前兆大致包括突然出现头晕、头痛症状,伴有恶心。还有的患者会出现突然的单侧肢体偏瘫,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患者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注意饮食,多吃绿色蔬菜,忌辛辣油腻的食物,戒烟戒酒。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脑梗塞溶栓风险有很多,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出血是最常见的危险并发症,要密切注意有没有出血的征象,常见的有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肤粘膜出血等。
第二,再灌注损伤是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一种主要并发症,它可能与自由基损伤、钙超载、脑水肿等因素相关。
第三,再阻塞是溶栓后再发的主要因素,再通溶栓后再闭塞的发生率约为10%-20%。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通常情况下,治疗脑梗塞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早期治疗,常用的是阿替普酶、瑞替普酶等溶栓药物,一旦身体有了不适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避免耽误病情。另外,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口服阿司匹林或者他汀类药物,在急性期要保持冷静,不要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另外,要定期到医院做检查,避免其他疾病的发生。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脑梗塞一般指脑梗死,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根据部位、面积,临床症状轻重而定,脑梗死轻症,如腔隙性脑梗死,只会出现轻微的耳鸣、头晕等症状,不会出现明显的感觉障碍、肢体动作。如果脑梗死在脑干等重要器官,病人会在几个小时之内陷入昏迷,危及生命。脑梗死发生在支配肢体运动功能的大脑部位,可导致相应的身体动作和感觉障碍。脑梗死后6个小时内,如果没有明确的溶栓禁忌,则应采取有效的溶栓措施,以提高病人的预后。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通常情况下,脑梗塞的症状和治疗如下:
脑梗塞的病人会出现头痛、头晕、想吐、说不出话、视线模糊的症状。之后,病人就会陷入昏迷。在外人眼中,他就像是昏迷了一般。必须尽快送到医院接受治疗。建议在20分钟之内去医院接受紧急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看患者的心肺功能来决定是否要进行富氧治疗。首先,将病人的脑梗塞部位进行溶栓。要密切关注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和身体的新陈代谢。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