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话是属于血液性疾病的,需要骨髓穿刺检查来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可以明确的。排除血液性疾病的前提下,就可以诊断为原发性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是属于慢性的疾病,一般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稳定的。
通常是由于身体所形成的抗体攻击自身的血小板所致。某些急性感染是造成这种病的根本原因,在短时间内输血太多如在动大手术期间,或发生异常出血和凝血,都可能造成血小板减少。
人体血小板的正常值是每毫升血液中,含有血小板10万到30万个,低于10万个就是血小板减少,高于30万个就是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释放,收缩等一系列功能,在人体生理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数量减少时,人体就会出现出血的症状,血小板数量增多时,就容易出发生血栓或栓塞性疾病。所以说,只有血小板数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人体既不发生出血,也不会发生血栓性疾病。
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中,血小板进入血循环后,约有三分之一贮存在脾脏内。血小板半存活期为3.7~4.0天,衰老和消耗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脏内被清除。血液分为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止血。
血小板具有相互黏附的特性,血小板聚集率就是反映血小板黏附特性的指标,临床上血小板聚集率一般在70%左右。如果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就说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的特性增高,常见于血栓前的状态或者血栓性的疾病,如急性的心肌梗死、肺梗死、晚期的妊娠,以及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血小板聚集率的增高。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反映了血小板聚集能力下降,常见的有血小板无力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还有尿毒症等。
正常值是一百到三百,如果低于三十是有出血的可能。就会有危险,血小板是人体重要的凝血物质,它的减少是会导致出血的发生,增多是会引起血栓的形成。如过低就需要进行输注血小板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