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共济失调是脊髓后索损害,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难以行走。检查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和闭目难立(Romberg)征阳性等。
通常情况下,感觉性共济失调是一种跟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很大的关联的疾病。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感觉性共济失调多发生在儿童时期,随着年龄的增加,病情会越来越严重。在早期,患者会有一些骨骼上的变化,比如青春期发育迟缓,早期表现为步态不稳定,走路踉跄,站立时身体摇晃,肌肉张力降低。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肢的动作不灵活,还会出现眼球震颤的症状。
表现为行走缓慢、两腿叉开、左右摇摆、蹒跚如醉,跟膝胫试验阳性,两下肢深部感觉及膝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两侧babinski征阳性。常造成严重的脊柱侧凸或后凸及弓形足。晚期有程度不同的瘫痪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一定要先到医院进行诊断,如果是感觉性共济失调,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该病一般是属于内科神经内科的疾病,就诊的时候可以直接到神经内科就诊,这样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病人走路时动作往往很迟缓,走路不稳,缓慢,而且两腿是分开的,有时也会左右摇晃,动作不稳,下肢感觉也会不同程度的变弱或者是没有任何感觉,晚期会使患体有瘫痪或者是直肠功能不好等。有一部分病人甚至会有视网膜病变,眼睛周围肌肉和神经活动也会受限,眼睑也会向下低垂。
脊髓病变。人体的共济运动是指肌肉的协调运动,这是神经系统功能整合的结果。小脑基底节区前庭视觉以及其他感觉共同输入作用于大脑皮层,再由皮层发出有序协同的运动指令完成正常的协调运动,所有的这些途径中出现障碍都可以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称之为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