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发病周期

会员88405660 已回复
新型冠状病毒发病周期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陈守新 副主任医师 铁岭市第二人民医院其他 二级甲等
擅长:皮肤性病科、艾滋病评估与治疗,成人传染病预防、儿童...
已帮助用户: 5349
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病周期通常为感染后3~7天,最晚约为14天。因此,当出现疲劳、发烧、干咳和消化系统不适等症状时,先不要惊慌,也不要急着去医院,以防交叉感染。你可以在家里把自己隔离14天。如果14天后没有其他不适,你可以基本上确认你没有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如果在自我隔离的14天内出现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严重呼吸道症状,请立即就医。
有用0
相关问答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后,通常会在两周内发病。多数患者会在3-7天内发病。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通常需要进一步做核酸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明确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可依据自身病情进行居家治疗,治疗期在两周左右。建议有新冠肺炎接触的患者,在隔离期内如果出现发热或者呼吸道的症状,可前往医院检测血常规、胸部ct进行筛查,以免病情加重,引起肺部或呼吸道病症加重。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发烧多少度应该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烧多少℃,一般是37.3~4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热,大部分患者是低热,体温为37.3~38℃。部分患者可能是中等度热,体温在38.1~39℃。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体温在39.1~41℃。
如果患者体温超过38.5℃,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降温,病情加重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说不上新冠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有多长,可能在1~14天内,多数在3~7天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于其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新冠病毒感染后,多数约3~7天内起病,少数病人可在感染后一天内起病,也有的病人感染后约2周起病。
所以暴露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的人通常需要及时检查。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能治愈。
尽管新型冠状病毒具有相对较强的传染性,但是多数病人的情况较轻,仅部分体质较弱者易发生某些并发症。这两个项目都能反映出患者是否感染过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需居家隔离,此外,针对患者症状,积极对症处。严重者及时就医,需施以抗病毒之药物治疗,。目前来看,大多数人都能在家中康复,但是部分患者会因为身体不适而导致疾病复发。多数病人能治愈,仅极少数病人可能危及生命。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通常情况下,舌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病症。这些无症状感染者大多是由于感染了病毒或细菌导致的,其中以流感或者肺炎等病毒感染居多。主要表现仍是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发烧、干咳、虚弱等,且部分病人可无临床症状,把它叫做无症状感染者。对于无症状感染者需要及时到当地卫生部门就诊。这一部分病人还具有高度传染性,要重视强化管控。如果出现了交叉感染现象。

尹新芹主任医师五官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牙体牙髓病、根尖病、口腔黏膜病及儿童口腔病的诊治,尢其根管治疗及残根、残冠的保留。

绝大多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都有发热临床现象,病人主要表现为高热。
会出现寒战甚至惊厥,还有部分病人在临床上表现为低热,甚至无热。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部分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烧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发冷,并且伴有轻度到中度的畏寒或怕冷。除体温升高外,病人有咳嗽、咳痰,还有腹泻和恶心等、呕吐及其他各种临床表现。如果是呼吸道疾病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还可能伴有其他器官系统受损情况。有些病人会有浑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头痛。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力比较低下,因此还可能出现严重感染或者是并发其他疾病。一旦有此症状,在今后1周内,病人病程将逐步恶化,发生呼吸困难等症状,可选择就近就医。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