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提问

5个月前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也拍过胸

会员117436462 39岁 36元 已回复
5个月前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也拍过胸片,验过血,检查过甲亢,都正常,心脏大夫也说没问题。就是经常会出现胸闷气短,偶尔还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的症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还需要重新检查吗?本身有慢性咽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最开始是2月份的时候出现咽喉炎,接着就是肺部感染炎症,ct显示支气管炎,2月下旬出现头痛头晕,心跳声音很重(大脑能听到心跳声),4月份出现脖子和耳根后酸胀痛,所有检查显示正常。不好意思,刚开始没说清楚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魏红山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各种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反流性食管炎,慢...
已帮助用户: 846
问题分析:发作性胸闷气短,偶伴头痛头晕及恶心5个月。5个月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就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以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拟明确胸闷气短可能的原因及进一步诊疗方案。
指导建议:1)根据所述,不能排除半年前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导致一过性心肌炎的可能。因病毒性心肌炎,多呈自限性过程,目前应已恢复。建议在呼吸科、心内科随访。2)根据所述,不能排除食管反流的可能性,轻度食管返流,胃镜检查,可能无显著食管糜烂及溃疡,但会导致咽喉炎,并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建议口服抑酸药、胃黏膜保护药,以及胃动力药2-4周观察症状改善情况。
有用0
相关问答

胸骨后疼痛是比较常见的,其指的是机体胸骨前区正中剑突以上区域发生的疼痛。在临床上,这种疼痛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而能够引起此类疼痛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多,对于存在有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疾病的,就常会有这一不良症状的存在。

王栋副主任医师外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部小结节、早期肺癌、多原发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的诊断和以微创手术为主的抗肿瘤综合治疗,尤其擅长早期肺癌、多原发肺癌的精准定位和解剖切除,以及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手术,诊治气胸、胸腔积液、血胸等。

一般临床中,动态心电图约需100块钱。
动态心电图多为方便观察患者24小时心跳,节律等情况,同时对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进行监测,临床使用较多。一般医院都有自己的专业设备,所以对一些大型医院来说,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检测,但是对于中小型医院来讲,由于没有相应的医疗设备,因此就无法使用了。现行动态心电图价格,以各地消费水平、选择的医院等存在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动态心电图佩戴方式如下:
左手和右手导联贴在左锁骨和右锁骨下较平坦区,腿部导联贴在双侧肋骨下缘中腹部,胸前导联位置则和正常心电图的位置一致。通常情况下,患者要佩戴24小时,保持24小时内贴片不脱落。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个人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态平和,有利于身体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动态心电图是一种用在身边的记录器,持续地监视着心脏的变化,然后由回放装置处理、分析、打印出来的。右肩部RA、左肩部LA、左下腹、右下腹、右胸第四肋间、左胸第四肋间、V2、左锁骨中线和第五肋之间的交叉部位V4、V3、V2和V4的中点、V5和左腋中线V6。如果患者在检查时出现了动态心电图异常的情况,建议患者进一步完善检查,查明病因后再对症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来说,在进行动态心电图过程中,不建议洗澡。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是对心律失常及冠心病病人经常使用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在24小时监测过程中准确地记录病人心律状态。其电极分上下两段,第一段贴于检查者左肩部,右肩部,左下腹及右下腹部等处,与心电图肢体导联对应。第2段贴于病人左胸前,定位符合普通心电图胸导联。在监测24小时中,人体各部位贴有多根心电导联时,沐浴可使监测电极掉线甚至短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动态心电图是可以诊断心肌缺血的。
1、患者如果突然出现胸闷、乏力症状,动态心电图显示心电图st发生改变,因此可以患者有可能有心肌缺血。
2、患者在进行爬楼梯、慢跑等活动后,动态心电图显示心电图st段t波有改变也可能是心肌缺血导致。
建议患者还是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治疗,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多喝温水、多休息,尽量少吃或不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出门进行散步、打太极等体育锻炼,从而增强抵抗力。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