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沉高,D二聚体高原因?

会员13406886 33 已回复
血沉高,D二聚体高原因?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谢艳芳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甲亢
已帮助用户: 629
问题分析: 1、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炎症;2、各种急性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肾炎、心肌炎、肺炎、化脓性脑炎、盆腔炎等;3、各种胶原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动脉炎等;4、组织损伤和坏死,
5、患有严重贫血、血液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甲亢、重金属中毒、恶性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肾炎等疾病时,血沉也可呈现明显加快趋势。D2聚体多于500以上才有意义.如心梗,肺梗,脑梗都可能引起它的升高,
意见建议:建议找明引起血沉高的原因,再对症治疗。
有用0
关注
陈飞 医生会员 山东齐鲁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4390
问题分析: 你好,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肝炎、肝硬化、颅脑外伤、肺栓塞、DIC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疾病等均可引起以上二者的升高。
意见建议:建议你到医院检查确诊后然后再对症治疗即可。
有用0
关注
马燕 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内科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
已帮助用户: 23897
问题分析: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意见建议:很多疾病的血液检查里都有血沉升高,如果只是说血沉高了,并不能说明什么,还要看有无其它症状、体征、其它的检查结果等。
有用0
相关问答

血沉高有很多因素有关系,包括血里的炎症因子,血里的红细胞数量,血里的纤维蛋白原等。因此引起血沉增加的原因很多,包括平时感染、自身免疫病、结核,还包括血液科的产生M蛋白浆细胞病,都可以造成病人血沉增加。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导致血沉高,像恶性肿瘤的迅速增长,可以导致血沉高,各种原因所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肾炎,贫血,心内膜炎,肝硬化等,都有可能会引起血沉高。可以适当应用抗炎止痛类药物治疗,严重的可适当添加消炎类药物控制炎症。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血沉增高一般是因为风湿活动期,或是肺结核,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结核疾病血沉加快,怀孕期血沉增高,要排除风湿疾病,结核疾病,则需要进一步检什么原因引起的。孕期应该定期产检。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白细胞低血小板低血沉高悬主要原因是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引起的。如果血红蛋白是正常的,只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首先要排除脾亢,也就是脾功能的亢进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破坏过多。这种病人一般有肝炎的病史,可能会同时合并有肝硬化、门脉高压,进而引起的脾功能亢进。血沉低在临床上的意义较小。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正常男性的血沉值是0-15毫米每1小时末,女性的是0-20毫米每1小时末,血沉值只不过是偏高,引起血沉的升高,有很多因素,有生理因素,也有病理性的因素。也有可能是技术人员的操作不当所引起。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12岁以下的儿童,血沉可以有增快的情况,称为生理性增快。血沉是没有特异性的。如果身体没有其孩子问题,血沉偏高是不需要进行治疗的。如果血沉明显升高,可以见于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风湿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此血沉增快,要根据其孩子的症状和体征,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再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