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73岁,头晕,恶心2月余,自述测量血压最高达2...

会员167207699 0 已回复
女,73岁,头晕,恶心2月余,自述测量血压最高达200/130mmHg,自发病以来食欲减退。入院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2天,未发现明显异常。住院期间输液治疗(硝苯地平)。病情未得到控制。仍述头晕恶心食欲减退。患者面部绯红。有高血压病史20年,口服硝苯地平等降压药物控制。有冠心病病史,7年前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口服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至今。请问医生这该怎么办呢?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失控?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宇实 主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内...
问题分析:对于这种情况,首先年龄比较大,有高血压史和心脏病问题,长期用药,是容易引起肝肾阴虚问题的,同时可能有肝郁问题,造成血压控制不好的问题,建议去中医院检查,适当调理,对缓解症状有帮助
指导建议:首先建议去中医院检查,在医生辩证的基础上适当用些滋阴养血疏肝理气补肾的中药方调理,对缓解症状有帮助。同时要注意适当喝些玫瑰花茶,平时多吃一些桑椹枸杞,适当用些地黄粥,对缓解症状有帮助。同时建议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对缓解症状有帮助
有用0
相关问答

可能是颈椎不好或者因为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引起,就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是孕期的女性早晨的时候出现头晕、恶心,还要考虑是否存在着早期的早孕反应,最好到医院去检查。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血压大于140/90就可能考虑高血压玻高血压病可以引起头晕恶心头疼,平时要多卧床休息,如果一段时间后复测血压仍大于140/90,需要药物治疗。一旦出现高血压的情况,要注意通过饮食、生活的调理使血压得到较好的控制。如果通过生活、饮食的调理无法控制血压,还可以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因为血压一旦升高,容易造成脑出血或者其他重要脏器的并发症。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一般来说,血压低会头晕、恶心。具体分析如下:
血压低患者会因为供血不足,导致出现缺氧、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缺血等情况。因此会有头晕、头疼的表现,严重时还会出现视物不清、猝倒发作、眼前黑蒙、视物旋转、反射性恶心、呕吐等。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结合实际病因展开相应的治疗手段。
注意调整休息时间,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不要长时间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想吐等症状时可能是急性型高血压。
高血压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大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90mmHg,并伴有心脏、脑、肾等器官功能及器质性损害。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颈项强直、疲劳、心悸等症状。只有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之后,血压才会升高,休息后才会恢复正常。环境型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后逐渐出现的各种症状。环境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肢体麻木、夜尿增多、胸闷乏力等。急性型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想吐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剧烈头痛、抽搐等症状。短期内会出现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如心梗、颅脑血管意外、肾衰等。症状和血压升高之间没有联系。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血压低、头晕、恶心可能是颈椎病、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和心律失常,休息时间长等因素造成的。如果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应定期复查体格检查。提示应及时复查血脂,血压诊断疾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吸烟饮酒。还应注意体位的变化,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免心情急躁,烦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忌过度劳累、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效果更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的病人通常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来控制病情,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药,一般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不会出现头晕,恶心等情况。
如果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比如服用了降压药,或者是服用了一些药物,那么就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比如睡眠不好,抽烟,酗酒,都会导致头晕恶心。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积极乐观,多做运动,心平气和。如果心慌,气短,持续时间较长,同时还伴有心跳过快、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尽早进行预防,以保证自身的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