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激素水平结果

会员92173500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麻烦帮我分析一下激素水平结果:促卵泡生成素5.49IU/L 促黄体生成素1.21IU/L 孕酮0.93nmol/L 泌乳素162.61mlu/L雌二醇6078.62pmol/L睾酮2.01mmol/L雌三醇0.015ng/ml
图片只有提问者本人和回复医生可以看到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筠 主治医师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妇产科 三级甲等
擅长:月经失调、流产、妊娠期疾病、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
已帮助用户: 72578
指导意见:你好,从你的激素六项的检查结果提示,促卵泡生成素比促黄体生成素大于2,提示存在卵巢功能下降,有卵巢早衰。可以在下次月经来潮的第十天去医院做个超声监测卵泡,看看卵巢排卵功能。
有用0
欧阳冬香 主治医师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三级甲等
擅长:不孕不育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18617
你好,现在是卵泡期的,应该有个大卵泡的,建议你b超看看的,
有用0
崔娟 主治医师 妇产科
擅长:不孕不育,输卵管不通、粘连,多囊卵巢,卵巢早衰等。
已帮助用户: 175651
问题分析:你好,生育期间的女性,做激素的检查,在任何时间都是可以做的,不同时间段参考水平是不相同的。
意见建议:建议你增加保健,到正规医院做激素的检查,根据检查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调理。
有用0
关注
高迎春 医师 沂源县悦庄中心卫生院妇产科
擅长:子宫肌瘤
已帮助用户: 9333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和你检查结果,您的孕酮有点低,雌二醇偏高,这个情况您可以补充黄体酮
意见建议:通过黄体酮调理,希望您可以对我的回复进行评价,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咨询我
有用0
相关问答

怀孕两个月之内HCG水平平均48小时左右增长一倍,可以利用HCG增长水平判断妊娠的预后。如果在36到48小时之内没有翻倍,需要及时去医院做彩超或者阴超检查,排除宫外孕的可能。如果翻倍太快也需要做彩超检查,排除葡萄胎的可能。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雌激素水平高可能会引起黄褐斑,因为黄褐斑的生长与内分泌有一定的关系。
内分泌紊乱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患者可能会不同程度地长黄褐斑,多见于眼窝、颧骨部位。除此之外,长黄褐斑还与妊娠、暴晒、饮食不良、作息不规律等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到妇科、皮肤性病科就诊,在生产后选择激光治疗去除黄褐斑。
激光治疗是利用光的选择性原理,直接作用于黄褐斑,将皮下黑色素颗粒击碎,使其被巨噬细胞吞噬,排出体外。

赵晓东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各种阴式手术、各种腹腔镜手术、各种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宫颈癌前病变(CIN)的诊断和处理、LEEP手术、以及妇科恶性肿瘤化疗。

雄激素水平的高并不会导致身材消瘦。
女性在来例假的第二到第四日最好到医院做个检查,检查体内是否有雌性荷尔蒙。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多喝、多喝一些新鲜的蔬菜和瓜果,多参与一些体育锻炼。必要时是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放松心情,饮食要以清淡为主,不要吃刺激性、油腻的食物。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性早熟主要有促性腺激素依赖性性早熟、非促性腺激素依赖性性早熟。
促性腺激素依赖性性早熟的主要原因是儿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血清中黄体生成素、促滤泡激素、类固醇性激素浓度提前升高,有配子形成,患者有第二性征发育特征,促性腺激素分泌模式跟青春期一样。
非促性腺激素依赖性性早熟主要是过早合成性腺类固醇激素,可能有配子形成,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没有增高,跟下丘脑促性腺激素分泌没有关系。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在排卵期的时候激素的水平都是比较高,这个时候主要是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还有雌激素当中激素水平都是很高,在排卵以后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这两种激素就会下降,雌激素也会有轻微的下降,但是孕激素在排卵后就会迅速的升高,所以在排卵期激素的水平变化是很明显。

李育竹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妇科常见病的诊治。

雌激素水平过低会导致月经紊乱,周期改变以及经量的改变,从而会影响受孕的功能。雌激素是维持女性生理特征的重要激素。雌激素主要来源于卵巢雌激素水平的高低与饮食没有关系。主要与卵巢分泌有关。如果月经出现异常,可以化验性激素6项,了解雌激素的情况。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