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鼻窦炎

会员115923541 45 已回复
一周前突然眩晕,平时没多大事,主要是睡觉翻身和向右侧歪头时明显,时间持续大概四五秒特晕,在县医院里查颈动脉彩超,CT,血脂7项,血压都正常,医生给开的药:养血清脑颗粒,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钴胺片,银杏叶分散片。吃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好转,请问可有其它更好的办法,谢谢!附检查单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韩月珍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治疗各种脑血管及脊髓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在神经内...
你好,病人的情况考虑是耳石症,建议去耳鼻喉科手法复位治疗
有用0
李海峰 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诊治。
问题分析:根据你的症状,考虑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建议您继续给予改善微循环治疗,
可以口服西比灵,必要时可以去医院做个TCD检查。祝早日康复。
有用0
杨学志 主治医师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诊治。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可能是检查颈椎病压迫椎基动脉引起的头晕不适症状,你的药物治疗无效建议停用,去当地医院做颈椎间盘核磁检查,口服颈复康,强力定眩片,敏使朗治疗
有用0
霍成举 医师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常见神经内科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病,神经...
已帮助用户: 27415
你好,病人的情况考虑是耳石症,建议去耳鼻喉科手法复位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小儿鼻窦炎可以通过检查症状、体征、CT检查等内容来确诊。具体内容如下:
1.症状:如果小儿有鼻塞、流脓涕、有粘稠白色分泌物、听力下降、咳嗽等症状,说明可能会存在鼻窦炎。
2.体征:如果小儿有鼻腔黏膜慢性充血、双侧下鼻甲肥大、双侧中鼻道、鼻腔内脓涕或者粘性鼻涕蓄积等体征,也提示可能是得了鼻窦炎。
3.CT检查:家长还可以通过带小儿进行CT检查来确诊。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宝宝鼻窦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护理等来改善,具体内容如下:
根据患者的历史,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小儿的鼻窦炎一般都是因为受凉而引起的。出现鼻塞、流脓涕、头面部疼痛、气味异常等表现。一般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霉素为主,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和静脉注射来缓解症状,持续时间为10-14周。并结合鼻腔内的粘液稀释及喷雾疗法,以加速发炎。大多数情况下,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会出现慢性的鼻窦炎。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问题分析:鼻窦炎可以导致头疼的情况的,需要采取药物进行消炎治疗。
指导建议:可以口服鼻炎通窍颗粒或者是鼻炎康片,平时多吃新鲜的蔬菜,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增强抵抗力。

任正新主治医师其他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58958
擅长:全科、体检分析、检验

一般来说,宝宝鼻窦炎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通常会在5~7天左右有明显的好转,但是这种好转的几率可能存下个体差异,通常与病情、体质等有关。
宝宝出现鼻窦炎的症状,家长应该带其及时到医院检查,如果是鼻窦炎,应该积极使用头孢克肟颗粒、欧龙马滴剂、鼻渊舒口服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尽早治疗可以减轻对宝宝身体的伤害。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幼儿感冒也是有可能诱发急性鼻窦炎的,治疗通常需要对症治疗,如果有流黄涕等,可以适量的加一点消炎的药,如果有发热,如果超38.5可以适量适用退热药,多喝水,同时物理降温。平时多注意饮食以清淡为主。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幼儿鼻窦炎和中耳炎要同时治疗。
鼻窦炎要控制感染,用足量、足疗程抗生素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为主,疼痛剧烈的适当用镇静药或者镇痛药。持续发热不退可以用退热药,用生理盐水或中药冲洗局部。改善鼻窦引流可以用中医中药针灸治疗。用1%的麻黄素药物滴鼻,一天两次,一天一两滴,可以改善引流。可以通过改变体位改善通气引流减轻头痛,中耳炎治疗慢性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用药抗生素水溶液,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进行药物治疗,骨膜大穿孔会影响听力,耳朵干后大概两个月修补鼓膜或鼓室成形。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