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还有心脏能否同治,现在能办住院吗

会员114207478 60岁 已回复
前阵子在你院查出肺心病,肺气肿,肺炎,支扩,窦性心率不齐,检查结果如上,能否住院治疗减轻症状,现在憋得厉害,心口有时疼,闷,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张佑 主治医师 唐山市中医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肺病科常见病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 69261
肺心病人一般是由慢阻肺,肺动脉高压引起的,一般表现下肢水肿,右心功能不全。可以服用利尿剂治疗减轻肺动脉高压,减轻右心负荷,达到消肿的目的,应用噻托溴铵平喘。
有用0
关注
田祥元 副主任医师 来凤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二级甲等
擅长:骨关节痹症,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骨折,骨肿瘤,...
已帮助用户: 7932
指导意见:你好,你现在说的这个情况,目前考虑患者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这个就是心衰,需要住院治疗的,目前你可以去就近的医院治疗,主要就是需要吸氧和应用抗心衰的药物治疗。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肺心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
意见建议:治疗肺心病参考痰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及头孢类抗生素。原则上选用窄谱抗生素为主,选用广谱抗生素时必须注意可能的继发真菌感染。
有用0
相关问答

肺心病患者的病情如果加重,通常需要住院。
肺心病早期并没有出现心肺功能方面的症状,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心肺功能失代偿期,尤其是冬季,应及时到当地医院呼吸内科就诊。肺心病一旦出现心衰或相关并发症,说明病情比较严重。所以非心病患者早期病情比较轻,可以在门诊随访治疗。如果出现相关并发症或心衰,应及时就医。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从去年年初开始,咳嗽、哮喘和其他症状就一直存在。后来,来到医院检查,并被诊断为肺心病,通常用中草药治疗。治疗期间,他们应该注意清淡饮食,多休息,尽量不吃刺激性的东西,也不要做太累人的活动。仍然有缓慢调整的机会。只有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才能确定,应加强营养以避免剧烈运动。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肺心病晚期由于肺功能不良,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病情比较严重,预后较差。根据研究结果,病人因反复感染导致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造成的死亡率可达到10%-15%,一般平均可以存活半年左右。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肺心病能吃当归。
肺心病的人可以多喝当归,这是因为当归可以活血,还可以补充气血,对于肺心病的人来说,可以适量的食用当归,但不能经常食用,患者都了解当归的功效,主要是治疗平滑肌的炎症,还能抵抗组织胺,让支气管舒张,对于肺心病的人来说,可以适量的食用当归。当归是和鸡汤同炖,此时的肺心病病人要注意饮食要清淡,避免过度的油脂,可以食用当归和鸡汤,可以选择在公鸡或母鸡炖的过程中去掉外皮,以免引起汤汁的过多,对于肺心病病人来说,可以适量喝当归炖鸡汤,不仅可以增加身体的营养,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还可以增强肺部疾病的抵抗力。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肺心病患者通常可以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的肺血管或胸廓发生的慢性疾病,可能造成肺组织的功能或结构的异常,出现肺血管阻力增大、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肥大、增大、或不伴有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肺心病的患者一般需要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品,如木耳、海带、芦笋、萝卜、茭白、苹果等,要尽量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肺源性心脏病的检查主要有肺脏检查和心脏检查。
首先要检查肺源性心脏病的基础疾病,一般来说,肺源性心脏病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发展而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功能实验功能是肺部检查的重点。肺功能实验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可以确诊是否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同时通过胸片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还需要做心脏方面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肺功能检查,心脏彩超检查等。心脏彩超检查可能会发现右心脏增大,如果符合标准就存在该病的可能,心脏彩超、X片等检查对肺心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同时还要结合临床表现来确诊肺心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