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今年3月份得了结膜炎,眼睛充血,干涩,痛痒,畏光,使用泰...

会员570289 22 已回复
我在今年3月份得了结膜炎,眼睛充血,干涩,痛痒,畏光,使用泰利必拓和爱丽滴眼液一个月后无效,在浙医二院检查是结膜炎外加少许巩膜炎,又加开了一瓶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使用了2周,充血现象依然明显,5月份求医到武汉艾尔,医生说只有少许结膜炎,眼部其他情况正常,开了泪然,艾维多,唯地息,使用一个月无效,再次去武汉艾尔,诊断为慢性结膜炎,要我使用硫酸锌尿囊素滴眼液,使用了大半个月,充血现象稍微减轻,但眼部血仍然然明显,眼脸刺痒,眼部感觉向外胀痛,伴有头晕,干呕
整个病情到现在已经有4个多月了,发病期间休息的也很充分,病情感觉越来越重,现在非常怕是真菌性结膜炎,武汉陆总建议用典必殊,看了说明书也没敢使用,花了不少钱病情一直不好转很是急人,希望医生给予检查方法和治疗建议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天意 医师 健康门诊内科 个人诊所
擅长:综合
你好:这种情况最主要就是避免感染,不要揉眼睛,使用医生开的眼药水。定期复查。不要自己买药,这样长时间用药会有耐药性的。
有用0
李寿莉
擅长:妇科,多年临床经验
已帮助用户: 33085
建议你继续治疗,一定要注意卫生,卫生状况不好也会影响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孩子患有结膜炎要尽快找到病因,然后找到病因。
如果孩子患上了这种疾病,一定要尽量不要接触到过敏性的东西,要准备一条专用的浴巾,用完后要用热水煮沸5-10分钟。眼睛冷敷,如果孩子有结膜炎,可以进行眼部冷敷,可以用冷毛巾或者冰水包进行眼睛的冰冻,但是要注意不要进行热敷,因为热敷会导致结膜炎症的恶化,从而导致结膜炎的恢复和愈合。小儿的结膜炎最好的办法就是点眼药液,眼睛的作用是让孩子仰面躺下,让眼睛在眼睛里保持一定的时间,并且在滴眼的过程中要不断的眨眼。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定的使用,同时可以给宝宝做眼部冷敷,可以及时进行消毒。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孩得了结膜炎可用抗生素软膏或点眼药治疗细菌性感染。症状通常会在用药后的1周内消失,严重的细菌性感染,得用口服抗生素药剂或抗生素针剂治疗,通常得费时6周才会复原,严重者可到医院治疗。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如果孕妇得了结膜炎,需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确定疾病的种类,再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性结膜炎有很好的疗效。不过这种药物对治疗病毒性结膜炎没有效果,只能起到防止细菌感染的效果,所以不管是眼药液,还是眼药油,都要专门配备。如果怀孕期间出现了结膜炎,可以通过家庭冷敷来进行治疗,但是要注意避免使用激素。
孕妇应该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眼过度。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宝宝得了结膜炎需要尽快就诊,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结膜炎的症状多表现为眼部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等,通常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患儿多有流泪、结膜水肿、异物感、同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因为宝宝容易用手随意抓挠,家长要尽快送医急诊。进行积极的治疗之后,通常一周可以逐渐缓解。平时要多注意宝宝的用眼卫生习惯,宝宝使用的毛巾要保持干净清洁。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婴儿结膜炎的症状主要是睑的水肿、结膜水肿、结膜充血、结膜滤泡、畏光、流泪、眼部疼痛,或者出现大量的眼部分泌物,这些症状都是结膜炎的典型症状。孩子一旦出现结膜炎的表现以后,需要及早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看检查结果以及疾病的病因,选择正确的药物。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婴儿结膜炎是红眼睛主要是出现了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多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其传染性较强,结膜会出现明显的充血,分泌出脓性分泌物。病毒引起的结膜炎主要症状有咽红,疼痛,伴有水样的分泌物,患儿的全身症状主要有发热,咽痛,中耳炎,腹泻等。建议及时的前往医院就诊。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