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生指导。

会员112989637 52岁 已回复
高血压10多年,现在早上吃一粒坎地沙坦,晚上一粒吲达帕胺,效果不好,早上起床量血压160/100。降压药换了多种。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李扬扬 医师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急性胃肠炎,胃溃疡,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
已帮助用户: 48511
指导意见:那么难道没有考虑晚上的降压药物换别的吗?比如换成钙离子通道阻断剂这一类的硝苯地平控释片?
有用0
相关问答

湿疹患者要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但要避免喝酒、咖啡、辛辣、油炸的食物,平时要多吃水果、蔬菜,比如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还可以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尽量不要吃辛辣的食物,比如姜、蒜、浓茶、咖啡、酒类、海鲜等。
除此之外,湿疹患者也要积极采取治疗,控制病情。

张文娟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高血压的饮食指导一般为低盐、低脂等,同时还应保持饮食清淡。
在高血压的调节中,饮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选择合适的和不合适的,通常需要低盐、低脂肪饮食。这类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持饮食清淡,少吃如动物内脏、奶油类等食物。此外,还可以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还可以多食用一些坚果,有利于补充能量。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脊髓损伤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如下几点:
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清淡、低盐饮食,尽量避免吸烟饮酒,减少高蛋白、高热量、刺激性、生冷食物的摄入。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建议多吃蔬菜,如芹菜,胡萝卜,白菜,菠菜,茄子,黄瓜,辣椒,食用菌等,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可以多吃水果,如草莓、樱桃、苹果等,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

张捷主任医师外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已帮助用户:5
擅长: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及脑深部电刺激等方法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舞蹈症、脑性瘫痪、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运动异常性疾病;采用定向手术和吗啡泵等治疗顽固性疼痛、癌性疼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及射频毁损术等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采用定向手术进行大脑深部病变的活检及治疗等。

肠镜下切息肉手术之后,医师会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注意事项。主要是根据息肉的大小、部位、数目,嘱咐病人绝食或者卧床、流食或者半流食等。息肉比较大的患者一般推荐卧床,绝食1-2天,息肉比较小的患者一般推荐绝食1天就可以了,如果是用活检钳钳住的比较小的息肉则推荐手术后半流食1-2日就可以恢复正常进食,如果息肉摘除之后在钛夹或者尼龙绳夹闭的辅助下,则推荐卧床,通常在1-2周之后再开始跑步健身游泳。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对于有心律不齐的病人,平时应该多加留意:健康的饮食、正确的态度、及时吃药、有良好的生活计划、注意保暖、保持良好的大便卫生、定期检查。
一,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和健康的饮食,不要抽烟,不要喝酒。
二,要全面认识心律不齐症,要有战胜它的自信,要有正确的态度。
三、要及时吃药,对原发性疾病进行积极的处理。
四、要有良好的生活计划,要有足够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如果有严重的心律不齐,需要多做一些运动,如果出现心律不齐,那么一定要注意多注意。
五、在季节、气候变化期间要注意保暖,防止风寒,以免病情恶化。
六、要保持良好的大便卫生,由于在大便时过度劳累会加重心脏的负荷,因此要尽量减少出现便秘的情况。
七、要定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做检查,如果情况有所改善,需要及时的调整用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脂患者的饮食指导是应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一天供给能量1500~2000kcal。
限制高脂肪食物摄入,饱和脂肪酸小于总能量的7%,膳食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以1:1:1为宜,建议摄入胆固醇<300mg/d。控制体重在理想体重范围,防止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者需将BMI控制在24kg/m2以内,减重的速度通常以每周0.5~1.0kg为宜。平时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提倡食用全麦、粗粮、杂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薯类。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