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为什么一到下午后血压会高达到160

会员107952516 65岁 已回复
我最近为什么一到下午后血压会高达到160我最近为什么一到下午后血压会高达到160以上吃的尼群地平片和卞托普利名二粒也不见降。而且早晨慢慢起床也会头晕一下。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周恒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问题分析:您好,一到下午后血压会高达到160,考虑你这种情况需要立即服用降压药,波依定或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
意见建议:在用药同时低盐饮食,低脂肪饮食,禁烟 ,酒,避免情绪激动,多休息,不要熬夜。
有用0
关注
陈健祯 主治医师 诏安同济医院中医科 二级
擅长:哮证喘证,感冒,咳嗽,肺胀,痰饮,胸痹,胃痛,便秘...
已帮助用户: 10707
指导意见:正常人血压为勺型血压,不过不可能每个人都一样,可以做个动态血压监测,此外尼群地平为中短效,卡托普利为短效,不符合用药原则,应与临床医生充分沟通密切配合,选择适合自己的降压药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到下午就会有腹胀的症状,主要是因为吃了太多的油腻的东西,很难消化和吸收;第二点,午餐后马上小憩,对消化和吸收不利;第三个原因是,如果肠道中缺少一种消化酶,就会导致肠胃不适。第四点,如果是在中午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前,不能运动,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彩超、ct、核磁等方法来确定。如果是肝胆方面的问题,会有具体症状。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血压为不同时段所测动脉血压,超过3次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即可确诊高血压。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下,那么就会导致血管内膜增厚以及管腔变窄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引发心血管并发症,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以高血压为最多见,为慢性疾病,同时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正常人血压会随内外环境而变化,一定幅度内出现起伏。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管压力和人体自身所需的血流量之间存在平衡关系,当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血压便会发生异常变化。在整个群体中,血压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主要表现在收缩压上较明显。
如果出现严重高血压,建议及时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人们的血压在早晨4、5点钟的时候有一个晨峰现象,中午的时候也有一个高峰,但主要在早晨,很多激素都在那个时段大量分泌,有的人会早晨起来后出现心跳加快也有血压高的。可以去做个24小时动态心电图看看。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收缩压≥140mmHg或者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正常人血压的范围一般为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收缩压≥140mmHg或者舒张压≥90mmHg,一般说明得了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动脉血压升高的慢性病,可能会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一般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疲劳等症状,患者可以按照医嘱使用卡托普利片、盐酸贝那普利片、氢氯噻嗪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到下午胃就疼可能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
1.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消化性溃疡的一种,是胃酸、胃蛋白酶引起胃肠道黏膜自身消化、破损,从而形成的黏膜病变。发病时可能会有一到下午胃就疼的症状。
2.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指十二指肠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发生的一些可导致局部黏膜缺损的病变,严重时可能造成出血、疼痛甚至穿孔。发病时可能会有一到下午胃就疼的症状。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高血压的上限并没有明确的数值,一些人能超过200,但并没有太大的反响,而且各人的状况各不相同。
因此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血压。高血压一旦确诊,只有服用降压药才能够稳定的稳定血压。如果能保持良好的血压,可以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另外,由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稳定血压。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