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会员108195798 49岁 已回复
发病时心跳加快,心痛,上坡时容易发生,疲劳忙碌时容易发病,发病时会浑身无力,发病时间几分钟到半小时都有过,以前没有发病或偶尔发病,但最近半年比较频繁。这是预激综合征嘛?怎样治疗?手术治疗怎样治疗?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明 主治医师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白塞综合征,慢性淋巴结炎,结节性硬化症,Ehler...
已帮助用户: 11389
指导意见:你好,可能有心动过速,房颤等,建议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明确。应用胺碘酮等治疗。
有用0
王权鹏 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治。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
已帮助用户: 21284
你好,预激综合征需要心内科介入治疗,这个大部分可以治愈的
有用0
关注
张荣修 医师 齐河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老年人高血压,变异型心绞痛,脑血栓,急性单纯性胃炎
已帮助用户: 14853
问题分析:这位朋友。我看了你的症状。发病突然,时间短。频繁发作,可能是因为心律失常引起的,
意见建议:建议,你的症状应该进一步检查,1.可以做动态心电图,2,如果是不能确诊,需要去三级医院 做电生理检查。是不是预激综合征,需要检查,确诊后是可以微创手术治疗的,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小儿预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减慢旁路的传导,可使心室率减慢或使房颤和房扑转复为窦性心律。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经导管消融旁路作为根治预激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应列为首选,还可行射频消融术,消融旁路,切断折返环,以达根治目的,其成功率高,且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治疗预激综合征,具体分析如下:
预激综合征有两种治疗方式,一是药物治疗,二是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可以采用利多卡因类药物,普鲁卡因类药物,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类药物来减缓旁路的作用。外科治疗可以采用射频消融术,以消融旁路,切断回路。微创射频消融可以快速的根治。如果出现频繁的快速心律失常,则应选择微创外科。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预激综合征是一种不正常的房室传导,通过额外的通路下传,使局部或所有的心室提早兴奋,导致局部心肌过早激动,同时伴有室上性心律失常。
预激是一种罕见的心律不齐,其临床表现以ECG为主。单纯的预刺激没有显著的临床表现。合并房扑或心房颤者,心室频率一般为200次/min,除了心慌等症状,还会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猝亡等症状。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预激综合症是可以治愈的,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通常情况下,如果出现了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情况,需要进行射频消融术彻底根治。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采用射频消融、手术、用药等多种方式进行。但是在恢复期间,家属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心率明显增快或减慢、严重心律失常、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应及时抢救。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预激综合征除了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外还有先天性房室附加通道,还有一些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器质性心脏病都有可能导致预激综合征。做完相关检查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如果出现心律失常,需要积极治疗,射频消融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这种情况除了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外,还存在先天性房室附加通道。心脏除了正常的传导通路外,还存在着一条先天性的通道,这种通道会让心脏产生冲动,通过附加的通道下传,导致部分心肌提前激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预激综合征手术后,需要一个月左右才会恢复正常。
预激综合征主要是心房和心室间,有一条或多条比正常传导系统多出的通道。主要是采取射频消融的手术,可将房室之间的通道进行阻断。预激综合征主要分为单纯预激、典型预激和变异预激,单纯预激综合征患者无明显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典型预激和变异预激可通过心电图检查和心电图向量图进行诊断,可根据不同的合并症状选择不同的药物或微创治疗方法,若发作频率高,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再进行预激综合征的手术治疗后,患者的水肿可能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会消散。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