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活动度低28必须输血吗

会员107937929 0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凝血酶原时间24.9,凝血酶原活动度28.6,国际标准化比值2.15纤维蛋白原1.78,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49.9,凝血酶时间30.4,身上有黄疸,总胆红素176.8,直接胆红素69.7,间接胆红素107.1,碱性磷酸酶247,打了一个月的针保肝,到现在指标还是凝血酶原活动度28.6,医生让输血浆,做高压氧,请问必须输血提高凝血指标吗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李军 副主任医师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常见血液病的诊断治疗,特别对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
要,这种情况建议配合医生的治疗就可以就可以了,配合医生的治疗就可以
有用0
谢佳 主治医师 西安市中心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血液科常见病的诊治。
你好,上述情况可能和胆管结石病,病毒性肝炎有关。可以进一步检查磁共振增强看一看,可以使用护肝片,茵栀黄颗粒,甘利欣注射液联合治疗
有用0
陈延杰 主治医师 丽水市中心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血液科常见病的诊治。
您好,如果是肝脏原因造成的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的凝血障碍,只有通过外源性补充凝血因子,才能纠正凝血异常,当然还可以补充维生素K1
有用0
黄伟煜 主治医师 三明市第一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小儿发热,咳嗽,营养发育,腹泻,厌食,呕吐,皮疹,...
已帮助用户: 130378
要,这种情况建议配合医生的治疗就可以就可以了,配合医生的治疗就可以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来说,孕妇凝血酶原活动度偏高可能是以下原因:
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反映肝脏凝血功能以及肝脏储备功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孕妇凝血酶原活动度偏高可能是血栓形成导致的,建议孕妇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并针对性治疗。
患者平时应该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以及过度劳累;应该适当运动,比如慢跑、游泳等;清淡饮食,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可以查一下乙肝两对半、生化肝功能及复查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活动度是用来检测肝脏凝血功能的指标,当肝脏病变时,特别是病毒性肝炎致使的肝脏病变,造成肝细胞受损,肝功能下降,就会影响到肝脏的凝血功能,导致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反映肝脏凝血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程度的重要指标,与肝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在肝脏功能正常时,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动都在正常范围。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有可能是肝脏疾病导致的,也有可能是体内缺乏凝血因子,还有可能是由于药物导致的。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正常活动度为75%-100%。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反映肝脏凝血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程度的重要指标,与肝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人凝血酶原时间—8.7)/(病人凝血酶原时间—8.7)X100,正常检测值范围是70%—百分百。

王相华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原活动度是pta,主要看肝脏的代谢能力。也要看其它肝功能结果、拫据症状与体捡是可以恢复。如果有肝炎,要采取抗病毒治疗,近期需避免出血,饮食清淡,注意休息。治好的可能要根据现在的病情来判断。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