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持续发热

会员8470962 2.5 已回复
全部症状:小儿持续发热4天,39度

发病时间及原因:小儿于1周前出现口腔溃疡,去医院就诊,诊断为小儿手足口病,治疗3天好转,于第4日夜晚出现发热,流涕。查体38度,继续在当地医院治疗4天无好转,后来3日体温一直是39度。无咳嗽,咳痰。

治疗情况:一直在当地医院治疗,查各项检查均无异常。无好转。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从 医师 贺营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慢性糜烂性胃炎,肝炎,习惯性便秘
已帮助用户: 272407
指导意见:你好,其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有用0
关注
李占胜 医师 威县贺钊乡小河村卫生室外科 一级甲等
擅长:脂肪瘤,痔疮,疝气,阑尾炎等,
已帮助用户: 460681
孩子的这种情况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的或扁桃体炎有关的,建议你可以保持心情舒畅,多喝水,禁辣食才行的。可以直接输液治疗,并配合口服小柴胡颗粒等等为好。
有用0
关注
宋西振 医师 山东省圣水峪医院中医科
擅长:中医科各类疾病
已帮助用户: 478810
病情分析:小儿发烧的病因是相当多的,对于发热需要首先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处理,主要是采用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的方法,具体用药最好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意见建议:
有用0
相关问答

通常情况下,小儿肺炎引起的发热,家长带小儿积极进行治疗,一般持续3-5。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肺炎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气短、呼吸困难、痰带有血丝、胸痛等症状,小儿肺炎引起的发热,家长带小儿积极进行治疗,一般持续3-5,小儿的症状能得到缓解,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小儿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利巴韦林颗粒等药物来治疗。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孩子发热问题比较常见,因为无感染不会发热,孩子发热多是存在感染问题,治疗治本还是寻找病因,控制感染!一般的退热药只是对症处理,治标不治本!退热药效一过,体温还会复升!建议还是寻找病因,继续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烧一般就会退。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通常情况下,小儿发热反复,家长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日常护理等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使用药物:小儿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患者一般会出现浑身发冷、低热、疲倦乏力、出汗等症状,小儿发热如果反复,家长可以按照医嘱给小儿使用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清开灵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
日常护理:小儿发热反复,家长应注意及时给小儿添衣,给小儿多喝热水,注意保持小儿的房间温度适宜,以促进小儿身体的恢复。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通常情况下,小儿发热在护理上注意饮食、环境等方面。
小儿发热常表现为发热、疲倦乏力、食欲减退、皮疹等。所以要给孩子适当多喂温水,清淡饮食,多吃含水量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还要注意保湿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在适宜状况,要防止孩子再次受凉感冒,室内要勤通风
此外,要检测体温,腋表体温大于38.5度的时候,及时遵医嘱吃退烧药,同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辅助退烧。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小儿发热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

小儿发热的标准是腋下温度超过37.5度或者肛表的温度超过38度。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主要有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以及支原体感染等。也可能是患有风湿热,或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等。当小孩出现发热现象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情况,如果宝宝物理降温效果欠佳,需要带宝宝前往医院儿科就诊,明确引起宝宝发热的具体病因。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小孩在发烧的时候,通过推拿只能缓解症状,可以推前臂内侧正中,家长在推的时候要使用中指,反复的推300次,然后再推开天门50次,也可以在前臂,侧齿右小拇指,推100~200次。但是发烧,还是要给小孩吃一些颗粒进行退烧。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