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服用高血压药的患者,会引起咳...

会员72132902 38 已回复
请问服用高血压药的患者,会引起咳嗽,请问有没有吃了不会咳嗽的降压药,现在服用的是珍菊降压片和卡托普利片,想换一种好一点的降压药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张佑 主治医师 唐山市中医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肺病科常见病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 69261
可以服用拜新同降压治疗,注意多休息勿劳累。
有用0
关注
杨亚萍 主治医师 定兴县中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34966
指导意见:根据您所说的情况,降压药物一般都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建议您可以选用纯中药降压,副作用较少,但要根据具体症状选择药物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应食用低胆固醇食物。高胆固醇食物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各种动物油。
意见建议:含胆固醇低的食物有牛奶(每100g含13mg)、各种淡水鱼(每100g含90-103mg)。而100g猪肝含368mg、100g鸡蛋黄含1705mg胆固醇。
有用0
相关问答

长期服用利尿药的高血压会导致低血钾。所以,在服用利尿药导致的低钾时,可以通过口服补充钾片来补充钾。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体内循环血管内的血压升高,同时伴有心、脑、肾等脏器的机能障碍,或是器质性损伤。有高血压的人要注意要有规律的口服降压药,避免停药、换药、调整药,避免出现副作用。临床上常见的降血压药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患有高血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粗粮,避免食用高盐、高热量的食品。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病一般都是慢性的病程,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物,防止并发症发生,有些降压药是可以导致脚肿胀,如果出现有脚部肿胀,可以更换药物看看,如果更换以后,还是有脚肿胀,可能考虑还有其他的疾病,如肝肾疾病、心衰导致的浮肿,这就需要系统的检查,进行相应的治疗,有些降压药也是会引起脚肿胀,具体要根据大夫的指导来用药。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药宜选对用药,由于各人体质不同,可能出现的某些不良反应亦不尽相同,但多数药物其并不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果服用了一些药物,那么就应该注意到这些药物对自己是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存在个别药物或个体差异,导致部分病症,例如,一些病人身体发痒,也有的连面部潮红、心慌等,心跳加速或面部有红肿、水肿等症状,均可造成。如果出现了这种现象,那么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不好的,这就是所说的血压异常。因此,选药时必须按照医生检查,指导用药,一旦发生上述不良反应,一定要马上停药或换一些别的降压药物,如此,才能得到科学,有效地治疗。如果患者没有及时停止用药,那么将会导致血压继续升高,从而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危险了。
除常规服药外,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也应该以清淡为主,勿食辛辣刺激之物,由于有些辛辣刺激性食物,还会导致人体发痒,红肿或有其表现。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饥饿时体内能量不足会导致心率加快,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这时候建议按时吃饭,避免饥饿,可以吃饼干来缓解饥饿。饥饿会导致血压升高。一般情况下,饥饿并不会导致高血压,只会引起短暂的血压升高。若是血压长期升高,可能不是饥饿引起的。患者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可通过血压监测、血清检查等方式明确具体病因,防止病情加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肥胖等因素有关。
高血压的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真实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高血压又分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肥胖等因素有关。此外,吸烟,喝酒,运动少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同样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主要的病因。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会导致呕吐,如果突然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头痛、呕吐、眩晕等症状。血压控制不好很危险,一件事情可能会导致很多并发症,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饮食要清淡。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血压的监测,同时要坚持服用降血压的药物,血压有一定的波段性,需要根据血压来调整药物,如果血压在合理范围内就不用太过担心。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