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症有什么治疗方法

会员96001223 43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眼睛容易疲劳,感觉干燥,有时酸痛,有3年了,进来比较严重,看了电脑会加重,休息少来也会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丛媛 副主任医师 威海市中医院五官科 三级甲等
擅长:各类眼表疾病、白内障、青光眼、翼状胬肉、视网膜色素...
已帮助用户: 41418
你好,建议你坚持局部热敷,口服维生素A,点贝复舒滴眼液治疗。
有用0
关注
王迎东 医师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五官科 三级甲等
擅长:牙龈炎,牙周炎,牙髓病
已帮助用户: 106345
指导意见:朋友您好,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干眼症引起的,可以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进行治疗,必要时去医院的眼科做下检查,确诊病因后对症治疗。
有用0
关注
刘煜 主任医师 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柴里医院五官科 二级甲等
擅长:急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流鼻血,急慢性鼻窦炎,急慢...
已帮助用户: 20005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来看初步判断是视疲劳。建议平时注意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少看电视,手机。多食动物肝脏。可以使用珍珠明目液点眼。
有用0
关注
高明修 医师 杭州西湖朝聚眼科医院五官科
擅长:弱视,屈光不正,共同性斜视,外隐斜
已帮助用户: 5912
问题分析:你好,干眼症的治疗主要是应用人工泪液性质的滴眼液缓解眼部干涩症状。
意见建议:建议首先要消除诱因,避免长时间疲劳用眼,可以滴用思然,海露等滴眼液,同时每日对眼部进行热敷。
有用0
相关问答

干眼症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又称角结膜干燥症。干眼症的医治方法是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有独到的优势。可以采用滋润名目疗法,全面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具有益肾清肝,养阴生津,补气养血。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干眼症跟体质、年龄和用眼习惯都有一定的关系。年龄大,患干眼症可能会严重一些。阴虚体质更加易患干眼症。不良的用眼习惯也会导致干眼症。单纯用眼药水只是治标不治本,很难治好的。干眼症主要症状有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痛灼热感、分泌物黏稠、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1.不要过度用眼,少看电脑电视及手机屏幕;2.不要过多使用空调及电风扇,少晒太阳。3.注意休息,睡眠要充足,不要熬夜;4.适当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眼。祝早日康复。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轻微的干眼症可以点人工泪液(有药水、药膏、凝胶等型式;另有不含防腐剂,戴隐形眼镜时可点之产品)、睡前点润滑药膏,热敷、按摩则可刺激泪液分泌。治疗主要在于减轻干眼的症状,避免角膜的伤害,维持眼球光滑清晰的表面。可以点人工泪液,睡前点润滑药膏,热敷、按摩则可刺激泪液分泌。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儿童得干眼症主要是与长期使用电脑或者电子产品有关系,很多患干眼症的儿童多数是不注意用眼健康,比如儿童“蜗居”在家,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上网无节制,都会使得用眼过度,使得眼睛疲劳而诱发干眼症。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儿童干眼症症状包括眼睛干涩、困倦、眼部瘙痒且有异物感,严重的病人会出现眼睛有灼热感、眼皮紧绷沉重、分泌物粘稠、畏光甚至出现暂时性的视力模糊。儿童干眼症要注意保健,避免儿童长时间操作电子产品注意中间休息,一般连续看电子产品1小时就要休息不到十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者是做保健操。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一般来说,乙肝患者引发干眼症概率也并非不存在,但概率不大。
通常引发干眼症主要是因为患者用眼疲劳所致,或由于长期用眼不良习惯引起,因此一旦患了干眼症就必须积极、彻底、有效地治疗,坚持科学健康用眼。
如果是乙肝引发的干眼症,通常需要联合治疗,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护肝治疗,还需要配合进行眼部治疗,防止干眼症加重,导致眼部严重病变,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