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排除反射性屏气、喉痉挛、肥胖窒息根源

匿名 21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如何排除反射性屏气、喉痉挛、肥胖窒息根源一般情况下,像淹溺、呛水、洗澡冲洗脸、吃饭说话,都会出现反射性屏气、喉痉挛而使呼吸道梗阻以加重窒息程度。并且还出现意识紊乱而不知如何正当处理,甚至出现乱七八糟的指令,如果在此之前,先屏住呼吸快到差不多该放松时,再遭遇到淹溺、呛水、洗澡冲洗脸,则会濒临窒息。如果处理不当,会致命的。另外肥胖也会导致喉塌陷而压迫呼吸道及脏腑的正常运行。此时会导致呼吸困难而窒息。所以我想得到相应的排除方法。希望能够帮帮忙。谢谢。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张佑 主治医师 唐山市中医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肺病科常见病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 69261
目前状况考虑建议到耳鼻喉科看看,明确一下诊断。
有用0
相关问答

避免宝宝翻身窒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吃的过饱,而且不要吃饱后立即放回床上,建议在吃完奶后将宝宝竖起来,拍完嗝后再侧卧位放下,采取头高脚低位。
2.避免宝宝睡的床铺过软,宝宝身体周围不要放置过多的衣被,还可能会会不利于宝宝脊柱的发育。
3.家长要随时保证宝宝身边有人看护,避免衣物遮盖住宝宝的鼻子和嘴巴,从而引起窒息。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三个月的宝宝才会出现翻身,所以三个月前的宝宝不会出现翻身窒息的情况。
三个月以后的宝宝,尽量让宝宝独自盖一床小被,不要鱼家长同床,孩子在喝完奶后也要拍背,待胃内的空气排出之后,再降宝宝放到床上,家长也要观察一段时间,防止再有溢乳的现象。经常呕吐的儿童最好不要戴塑料围嘴,这样很容易把围嘴卷起来堵住鼻子和嘴巴,如果是侧卧的话,可以在后背放一个硬物,这样可以避免宝宝在睡觉的时候翻过来。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屏气发作一般不需药物治疗,家长不必惊慌失措,患儿发作可行恢复。若屏气发作时间过长,会造成脑部缺氧,可以掐人中、印堂、合谷等穴位,使其尽快恢复。屏气发作是一种婴幼儿时期呼吸系统方面的神经官能症.儿科的范围内。当发现宝宝屏气发作时应把孩子平放在床上,保持安静,此时应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孩子发作停止后,也不要加以责骂和训斥,而应给予同情和安抚,使他感觉父母的亲切。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新生儿窒息主要是根据阿氏得分来分级。
阿氏得分是衡量新生儿窒息的标准,阿氏评分是衡量新生儿窒息的最常用的一种简便、简便的评定标准。包括皮肤颜色,心率,对刺激的反应,肌肉张力,以及呼吸等,从0到2,总计10个分数,例如皮肤颜色,有发青或发白的情况为0。若身体及肢体为紫色,则为1。如果整个身体都是红色的,那就得2个积分。还有心跳,没有心跳,就是0。若低于100次/分钟为1,超过100次为2。综合阿氏得分,0~3分属于严重窒息,4~7分属于轻微窒息,8~10分属于比较常见的情况。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屏气发作是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性格行为问题,这个疾病多发生在6到18个月的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会慢慢的好转。屏气发作的孩子相对来说脾气是比较急的,与孩子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对于这样的孩子避免打骂责备,需要多表扬鼓励。孩子性格是比较任性的,比较容易发脾气,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教养,避免矛盾冲突,耐心细心的解说解释,让孩子减少屏气发作的次数,减少哭闹的次数。

王燕主任医师中医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常见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肺病,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同时擅长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眩晕,耳鸣,失眠,食欲不振,周身乏力,水肿,尿频,便秘等。

新生儿窒息的预后效果跟窒息的程度和复苏的技术有关。
如果心肺复苏的技术好,留有永久性后遗症的损伤就小,否则患儿会有运动、听力、智力等方面的后遗症,也有的孩子会出现癫痫、抽风等问题;轻度窒息基本都能恢复,重度窒息的致残率在百分之二三十到百分之七十,有些重度缺氧性脑病的致残率也可能是百分之百;治疗后,如果患儿有持续的抽风,还可能会导致二次的缺氧损伤。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