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珍胶囊对高血压效果?

会员7792357 46 已回复
请问山东东明有卖的吗?
医生回答共5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任明京 主治医师 威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子宫肌瘤
已帮助用户: 26440
病情分析:
意见建议:罗珍胶囊是中成药的复方,不能根治高血压。若血压不很高,可以服的。
有用0
关注
黄伟民 医师 威县县医院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妇科炎症、子宫肌瘤、月...
已帮助用户: 14883
病情分析:罗珍胶囊有清肝降火,镇静安神等功效。能改善眩晕,头痛,头胀,失眠等症状,是辅助降压药物,需配合其他降压药物治疗,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等治疗。请你到当地药店咨询一下,看有无这个药品。
意见建议:
有用0
李洪托 医生会员 河北广宗县医院皮肤科 二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272468
生活要有规律,限制钠盐及高脂肪,高胆固醇的摄入,戒除烟酒,多吃些果蔬。如果有高血脂必须同时治疗,否则降压效果不好。结合医生服药
有用0
李丽 医师 陕西省汉阴县李丽门诊皮肤科 个人诊所
擅长:糖尿病 常见皮肤病
已帮助用户: 110195
建议低盐饮食,低脂肪饮食.一定要禁烟,酒,避免情绪激动.如果有高血脂必须同时治疗啊.否则降压效果不好.在当地医生指导下选择降压药使血压更平稳.多吃芹菜,尤其是其根,可以有降压作用,但是只是辅助治疗,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措施的啊.
有用0
李秀爱 医生会员 河北邢台广宗医院妇产科
擅长:不孕不育,人流,
已帮助用户: 282115
您好,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建议尽量的避免吸烟和饮酒。吸烟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并增加血液凝块的风险,而且,抽烟以后,血液的粘稠度,再加上血管内壁的损伤,很容易引起血栓,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长期饮酒还可能使血脂水平升高、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发生的危险;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危险。高血压患者建议耐心治疗,坚持用药,平稳降压,定期的复测血压,指导治疗。希望帮到您,祝您健康快乐。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可能会导致肺功能下降。
高血压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从而会引起呼吸不畅、身体发热、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严重的会引起昏迷或者死亡,因为长期不治疗,引起血压升高可能会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一旦出现心力衰竭,可以造成肺淤血等症状。反复出现心力衰竭、肺淤血容易出现肺感染,肺感染会诱发甚至加重心力衰竭,最终可能导致急性左心衰的发生。
建议高血压患者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进行病情的控制,如果是由于身体肥胖引起的,还需要配合使用降胆固醇的药物,如果长期不治疗可能会引起颅内压升高,引起心血管或者脑血管疾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喝酒对高血压是有一定影响的,在过量饮酒之后,在大量酒精的刺激下,血压会快速的上升,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如果长年大量饮酒,会让血压持续升高,并而引发心脏扩大等不良后果。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众所周知,抽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香烟中有很多有毒的气体,比如一氧化碳,尼古丁,还有煤焦油,这些都是有毒的,如果长时间的吸入,会影响到身体的呼吸,神经,心跳,血管,从而导致身体的免疫力降低,从而引发各种病症。高血压会加剧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动脉壁的弹力下降,造成动脉壁受损,血压很难保持,还会出现高血压造成的动脉破裂出血。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高血压病人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每日可以进行慢跑或者长跑,但切记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以防止血压升高。慢跑可以增强身体代谢降低血脂,血液中使得血压平稳下降,增强消化功能。并且长期的慢跑,还可以使得病人的情绪保持舒畅,有助于消除精神紧张因素对人体刺激。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灵芝对高血压是没有效果的。平时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调节,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并避免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肥胖者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适当减轻体重,不吸烟。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健身对高血压通常是有好处的。
健身通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锻炼还可以增加肺活量,稳定血脂,降低血压,预防高血压,增强心脏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避免感染,缓解心理压力。所以,锻炼身体有很多好处,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下去,高血压的人可以在运动的同时,饮食上要注意清淡,要注意低盐、低脂肪的食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