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胸闷气短

会员99257760 28岁 已回复
窦性心动过缓,胸闷气短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刘振江 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脂血症、心律失常、血管...
已帮助用户: 3226
您好,请问您的心率具体多少?建议您做个动态心电图进一步明确。
有用0
关注
段云喜 主治医师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三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心房颤动,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肌梗...
已帮助用户: 4100
问题分析:您好,心率小于60次/分,为窦性心动过缓。如果有胸憋气短症状需要进一步诊治。
意见建议:建议: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评价24小时总心率。有无心肌缺血,病窦综合征。
有用0
关注
景越 主治医师 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心肌缺血,高血压,冠心病
已帮助用户: 63729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病症和症状分析,目前确认有窦性心动过缓,引起心肌供血不足。
意见建议:建议你首先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稳定情绪,对症口服心宝丸,参松养心胶囊胶囊等药物,也可以及时到医院心内科进一步检查再对症治疗祝你早日康复。
有用0
相关问答

胸闷气短手抖是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在50次以下,那么病人会供血不足的症状,出现头痛、头晕、胸闷、胸痛等症状,上楼或提重物时感觉乏力。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还会导致突然晕倒,也就是阿斯综合症发作。病人最好做个动态心电图,看一下平均心率、最快心率、最慢心率是多少。如果窦房结功能有问题,可能需要考虑植入支架。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窦性心动过缓的调理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
2.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过于激动、悲伤。
3.密切注意天气的变化,避免受冷风的影响,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以免患上感冒。
4.增强体质,如果身体状况稳定,可以进行太极拳、气功等运动。
5.健康饮食: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辣椒,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要注意戒烟戒酒,少喝浓茶、咖啡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窦性心动过缓注意事项有日常护理、定期检查等,具体内容如下:
1.日常护理:在确诊为窦性心动过缓后,患者应注意进行护理,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要注意休息,不要长期熬夜。此外,患者可以适当地进行运动,要注意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2.定期检查:如果患者出现了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患者应注意定期进行检查,以明确心脏的状况,以免忽略某些初期的病变情况。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窦性心动过缓可能是生理现象,也可能是病理现象。
老年人和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都会出现窦性心跳过缓,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有可能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下壁心肌梗死、冠心病、窦房结缺血、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等。如果是由于病因导致的,必须要进行积极的处理。也有可能是与倍他乐克、地尔硫卓、洋地黄有关的。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60次/分,在正常人中,例如运动员,心跳通常是缓慢的,运动员心跳搏出强烈只需要缓慢的心率,就能保持全身代谢所需。
一般情况下,窦性心动缓慢者多为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表现为窦房结功能差,例如,老年患者窦房结功能不全,可以导致窦性心动过缓。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使其不能得到正常休息时的心排血量和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等,如果对脑供血没有影响的话,仅需观察治疗即可,评价窦性心动过缓,需要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病人晚上最缓慢的心率,如果病人发生3秒的心脏停搏,需要去医院检查,如伴眼黑晕厥等,需要使用起搏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正常人窦房结的工作频率为60~100次/分,如窦房结分发冲动在每分钟60次以下,甚至还不到每分钟55人次,则与窦性心动过缓诊断结果一致。
由于窦房结血供通常来自右冠窦房结分支动脉,因此冠心病患者右冠若累及,发生严重缺血损伤或狭窄涉及窦房结分支动脉,则可引起继发性窦房结功能减退。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对既往心率完全正常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旦无明显诱因时,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应考虑到窦房结分支动脉累及此可能,又可理解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展状态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