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患有高血压,吃替米沙坦片(80mg)、苯磺酸左旋氨氯.....

会员98851753 39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本人患有高血压,吃替米沙坦片(80mg)、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有3年多(每天各一颗),降压效果一直较好,但近段低压在60-65间,高压在100-105间,突然从座位上起来或坐车突然下车就会有头晕现象,请问,我这种情况是不是血压降得太低了?是不是要减药?如何减药?非常感谢!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2012年检查过,低压95-100,高压150-155,当时医生确诊为高血压,开始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但降压效果不是很好,后又加了替米沙坦片(80mg)一起服用,降压效果一直较好,但近段出现血压偏低及头晕情况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问,我这种情况是不是血压降得太低了?是不是要减药?如何减药?非常感谢!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陈达 主治医师 天津市南开医院其他 三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房性期前收缩
已帮助用户: 23213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一般夏季气温较高了,可以仅服用一种降压药物,推荐替米沙坦。目前就是血压降低的太厉害了,保证血压130-140之间就可以。
有用0
汪磊 主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心衰、心肌病、心...
已帮助用户: 10048
根据你的症状,考虑有低血压的情况,和服用药物几点偏大有关系,夏天可以适当减少剂量。
有用0
关注
高春梅 主任医师 任丘市中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障碍,窦性心动过缓,充血性...
已帮助用户: 21150
指导意见:你好,就患者血压及症状描述考虑目前血压偏低,导致体位性低血压脑供血不足,建议患者,必要时在正规医院高血压专科医师指导下酌情药物减量,可以暂停氨氯地平,单用替米沙坦观察症状及血压变化。
有用0
关注
钟盛华 医师 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肺炎,肺脓肿,喘息样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急性呼吸...
已帮助用户: 44722
问题分析:高血压是一种麻烦的疾病,它的而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需要积极的治疗以改善。
意见建议:患者的血压过低是需要特别的注意,需要调整用药情况,需要在正规的医生指导下减药,好好的休息,低盐、低脂饮食。
有用0
相关问答

比较好,它是一种新型的降血压药物,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二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替代血管紧张素二受体与血管紧张素一受体的亚型相结合。可用于舒张压比较高的高血压的患者,或是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可以服用左旋肉碱。
左旋肉碱是一种类似于氨基酸的物质,可以帮助脂肪向能量转换,同时也有助于减肥。高血压的病人常伴有肥胖症,血压很难控制,服用左旋肉碱可以帮助减肥,可以降低血压,同时应适当食用左旋肉碱,左旋肉碱会导致肠胃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腹泻;工业性的左旋肉碱,食用后容易引起中毒,肝功能和肾功受损,想要减肥需要结合运动和饮食。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到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检查,需要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其他身体的疾病,一般检查有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心梗三项,bnp,高血压四项,24小时尿蛋白,17羟,17酮,香草酸等,排出其他疾病比如嗜洛细胞瘤,原发醛固酮增高症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可经常艾灸合谷穴、足三里穴等,以起到强身健体、辅助降压的作用。但对于热证型或肝阳上亢型病人,则不宜使用。操作时,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轻轻旋转,以皮肤有温热感而不烫伤皮肤为宜。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体重超重或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常是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标,采用体重指数(BMI),(20~24为正常范围)。腰围反映向心性肥胖程度。高血压者约1/3有不同程度肥胖。血压与BMI呈显著正相关。肥胖的类型与高血压发生关系密切,腹型肥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吃海带一般是比较好的。
海带是一种海藻,富含岩藻多糖这种独特物质,可以有效地预防结直肠癌。海带还可以降低血压,海带中的多糖具有降血脂的功效,海带中碘含量非常丰富,可以起到预防甲状腺的效果。如果是肥胖的患者,可以通过吃海带来减轻自己的饥饿感,同时也可以吸收更多的氨基酸和无机盐。
高血压患者日常饮食要注意清淡,建议按时服药,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