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可以通过药物控制,药物是治疗比较常用的方法,并且应该要养成定时排尿排便的好习惯,尽可能控制饮水量,正确喝水才是比较好的,正确喝水能够促进新陈代谢,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尿崩症的病者主要会出现排尿次数增加的现象,而且尿量会比较多,注意应该要及时补充水分。
垂体瘤手术后引发的尿崩症,是由于缺乏加压素,进行补充即可,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有没有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如果近期有发烧,还要观察有没有出现白细胞升高,可以口服消炎的药物来进行用药治疗。
尿崩症多见于垂体性的尿崩症,正常人体排尿是受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抗利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一种内分泌激素,可以调节肾小管滤过的尿液进行重吸收,从而减少尿液的形成量以及尿液形成的速度。当垂体发生病变以后造成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急剧减少,从而使得抗利尿激素对肾小管重吸收的功能减弱,造成大量的尿液形成,从而形成尿崩症。
尿崩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药物是治疗比较常用的方法,并且应该要养成定时排尿排便的好习惯,可以使用一些利尿药物治疗。治疗宜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健脾补肾、补气生津、滋阴助阳、益气固涩。要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轻型部分性尿崩症,如不影响生活和上作,不需用药。但饮食中应减少食盐量,避免高蛋白,以减少溶质利尿。重型必须服用加压素替代疗法。要注意饮食,平常要吃低脂低盐的饮食,还要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还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多吃蔬菜水果,增强营养。
小儿肾性尿崩症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其原因有遗传性、继发性、药物、梅毒感染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遗传性:小儿受到显性或隐性遗传性影响可能会导致小儿肾性尿崩症,但是目前,有少数遗传性小儿肾性尿崩症的病因基因的定位尚不清楚。
2.继发性:继发性肾盂肾炎、肾小管疾病、低钾血症、高钙血症及用药等。
3.药物:庆大霉素等药物会对肾脏产生一定的损伤,从而导致尿液的再吸收。
4.梅毒:若母亲患有梅毒,则可通过其子女传播,导致小儿肾性尿崩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