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高血压 还血稠,这怎么办

会员7405120 59 已回复
高血脂
高血压 还血稠,这怎么办
医生回答共5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沙泰慧 山东省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 胃肠疾病 脑血管 内分泌疾病 肝胆疾病
已帮助用户: 4874
你好,这个情况应对症治疗选择降压降脂的药物,可以配合针灸刺血治疗和服用中药调节
有用0
关注
沙英娟 医师 威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妇产科;阴道炎;宫颈炎
已帮助用户: 132264
您好, 需要积极通过药物降血脂治疗,另外一定要注意忌吃高脂肪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松花蛋、巧克力,肥肉、油炸食品、蛋糕、点心、油条等,以及辛辣刺激调味品,烟酒等等。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适量进食瘦肉、鱼、鸡以及豆类制品。
有用0
侯万荣 医师 黑龙江省拜泉县医院中医科 二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乙肝,胆囊炎,胃炎,慢性结...
已帮助用户: 3080
你好,如果您的高血脂高血压 还血稠,是在医院诊断的,我建议您找中医,运用中药进行调节,祝你健康。
有用0
关注
陈嘉诚 长港中心医院妇产科 二级乙等
擅长:妇科常见疾病
已帮助用户: 69823
病情分析:
你好,你这种情况除了药物降压降脂治疗还要特别注意饮食调节,
意见建议: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除了服用降压降脂药外,还要保持心情平静,保持充足睡眠,平时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食盐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另外如果服药后头晕仍存在,可以对症治疗头晕,针灸效果不错,可以试试,祝你早日康复
有用0
关注
王保峰 医师 齐河县刘桥镇葛庄村卫生室内科 一级
擅长:消化道、呼吸道
已帮助用户: 292392
你好朋友,这种情况可以活血化瘀的药物,配合降脂药和降压药治疗试试,一定要坚持按时用药,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适量运动,注意复查即可,祝您健康。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脂患者应控制饮食,多运动。他们应该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戒烟戒酒,少吃盐和甜食。他们应该多吃白菜、冬瓜、西红柿、豆芽、海带、洋葱和其他少量高纤维食物。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和血稠通常有关系。
高血压与血稠有一定的联系,血稠是指血脂过高。因为患者血脂稠,使患者血管的阻力增大,患者动脉血流动过程中,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增高,从而使血压升高。高血压的人如果不注意饮食,经常食用高脂肪的食物,很有可能会导致身体肥胖,从而出现血脂异常。有高血压的人要定期监测自己的血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脂高血压饮食以清淡为主。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也是容易发生的疾病之一,而且这种疾病一旦发生就很难治疗好。皆与饮食有关,例如,盐的摄入量过高,会造成高血压,水钠潴留,同时久而久之就有高血脂。如果每天摄入过多,就会引起肥胖,也就是体内脂肪量过高,导致身体发胖。同时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吃甜食,将导致能量过剩,使血脂增高,血脂升高后血液粘稠度升高,这时可引起血压升高等现象。另外如果长期进食高脂肪食品,也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硬化等问题。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高血压、高血脂一般建议注意饮食方面的调理。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饮食习惯应该保持低盐低脂,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尽量不要吃高盐食物,如腌制食品、咸菜等。还要避免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猪蹄、动物内脏、黄油等。常吃这些食物容易导致高脂血症,从而加重高血压病。另外,还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水果等,补充维生素、膳食纤维等,有利于控制血压。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脂并不一定会引起高血压。
高血压中大多数与遗传有关系,在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综合作用下,才会引起血压升高。血脂高和血压高都可以引起血管的动脉硬化,导致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但是这些危险因素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所以并不是血脂高就一定会引起血压高。具体病因建议前往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可以多食用牛奶、鱼肉、瘦肉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品,同时也可以多食用菠菜、芹菜、西红柿、苹果、猕猴桃等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食用蔬菜油,但是尽量减少食用油的摄入,减少肥肉和动物内脏的摄入。可以多食用小米、燕麦等粗谷物。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要尽量少食用蛋黄,保持规律的运动,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逛公园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