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有胀气怎么治

会员7399420 73 已回复
冠心病心绞痛有胀气怎么治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周小娟 护士 乐至县良安中心医院内科 二级乙等
擅长:
已帮助用户: 136018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归纳为:1:改善冠脉循环,改善心肌缺血.2:减少和防治冠脉痉挛。3:防止诱发因素。4:降低高粘血状态。5:有高血压者进行降压治疗,使血压保持适宜水平。6:对高脂血症给予降血脂治疗。7:适当体力活动,防止过度劳累。8:防治心律失常。9:改善饮食结构,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冠心病有多种类型,要先确定是那一类型才能准确用药,建议你到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
有用0
刘鹏 医师 河北任丘惠民医院内科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235509
冠心病可以应用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手术,这种手术是目前非常前沿,治疗冠心病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考虑这种治疗方法. 同时,也可以规律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拜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来治疗冠心病的.
有用0
刘楠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门诊内科
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115555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心肌急剧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此时无氧代谢产物如乳酸等产生增多而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阵痛、绞痛等,并可在左肩沿左臂向下放射。 冠心病首先是必须坚持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建议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睡眠与休息,清淡饮食,并注意一定要保持平和心态与开朗心情,切忌遇事着急。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若有厥脱,应考虑是突发的下壁心肌梗塞、右室心肌梗塞。
这一类的心肌梗塞可能会出现血压低、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在治疗上应首选升压,并配合扩张,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考虑进行心脏冠状动脉的介入手术。药物治疗可选用去甲肾上腺素泵入,心率不快可选用多巴胺,心率减慢可用阿托品,呼吸浅慢可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典型位置可能是心前区、胸骨后、左侧胸部。
这种疼痛可能会扩散到左肩部、背部、下颌和上腹部,引起心绞痛。冠状动脉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缩写,它是为心脏提供血液和氧气的主要通道,也就是因为冠状动脉被动脉瘤所控制,从而引起冠脉的狭窄,乃至阻塞。
在紧张、激动、焦虑、愤怒或受惊时,心脏的氧气消耗明显增高,同时在激烈的锻炼中,心脏的氧气消耗也会明显地升高。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心绞痛在治疗时,必须结合病症,采取相应对症治疗,才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
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相应的发病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控制冠心病,关键是防治,冠心病虽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但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在少儿时期开始出现。因此,必须做好有关防治工作,以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消除冠心病。在对儿童的干预中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积极防治相结合的策略,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同时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慢性疾病,应该常年口服药物治疗,并且药物治疗要足量应用。如果心绞痛发作近期有加重的倾向,则可以住院输液治疗。药物治疗有以下几项。
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血药的功效。
二、活血化瘀的中成药。
三、加强心肌代谢的环内酰胺等药物,在静脉或皮下注射时,一定要增加足够的口服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特别是美托洛尔这种β-受体阻滞剂,一定要控制好血压和心率。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情况下,防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点,要做好防治工作,避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让其从苗头上铲除。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质,延长病人的生命。冠心病的第一个防治措施就是要进行风险因素的介入,可以采取两种方案来防止冠心病的发生,还应警惕高血压、高血脂,及时调整运动量少、吸烟、喝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患者心绞痛通常会持续几分钟。
冠心病心绞痛一般会在几分钟内发作。冠心病的心绞痛一般都是在体力活动或者情绪激动以后发作的,一般都是在劳力或者激动的时候发作的。典型的心绞痛是在相同的情况下反复出现的,疼痛会逐渐加重,持续一段时间就会消失。患者可以按照医嘱使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