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份得过病毒性心肌炎,在

会员94596534 28岁 已回复
去年七月份得过病毒性心肌炎,在医院治疗过,也吃过中药!和我一起得病的都治好了!我也好多了,可是每天头里难受,难受的去做头部检查,一切正常!心也不慌了,就是感觉血在脑子里一过一过的!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刘立壮 主治医师 唐山市中医医院中医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内科常见疾病。
已帮助用户: 402
监测一下血压,查一下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看一下脑供血,注意休息。
有用0
关注
罗大林 主治医师 重庆市东南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心绞痛,早搏,慢性心功能不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已帮助用户: 646
问题分析:病毒性心肌炎,在医院治疗过,一年多应该基本恢复了
意见建议:建议以后要注意休息,增强体质,避免感冒,头部难受与心肌炎没有关系,注意休息,注意颈椎情况
有用0
相关问答

病毒性心肌炎对孕妇的危害很大,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婴儿,都有很高的风险,特别是心肌炎的后遗症,对妊娠期女性的危害更大。心肌炎会对胎儿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女性在心肌炎的急性期要避免过早怀孕,要多注意多休息,多补充营养,等情况好转,心脏功能恢复后才可以怀孕。如果是已婚妇女,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果是在怀孕初期得了这种疾病,要及时的进行手术,以终止妊娠,等心脏功能完全恢复后才可以怀孕。妊娠中晚期需要进行心肌酶,心电图等一系列的检查,同时要在内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心功能监测,同时要进行心脏超声、病毒分离、抗体检测。其次要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一些有营养心肌的药物和抗病毒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多休息,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不要做太多的运动,以免加重身体的负担。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人体感染的新型病毒,会导致心肌非特异性的间质性炎症。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或间质性的炎症。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多见于夏季、秋季,发病前1~2个星期,或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有消化道感染的前驱病史。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恶性、呕吐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诊治,采取相应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病毒性心肌炎多为病毒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腹泻、心慌、胸闷等,主要表现为肠胃部及上呼吸道病毒。
1、卧床,注意保持充足的水份和维他命,注意保暖;
2、服用滋阴药,如黄芪,可改善心肺气虚,提高免疫功能;
3、口服清热解毒的药,用于治疗由肠炎、流感等引起的感染、心肌炎。具体的使用方法要根据临床情况,在医师的建议下进行。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导致的心肌局限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病毒性心肌炎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如果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会降低,可能会受到病毒感染,从而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这种情况可以治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要多休息,多饮水,放松心情,不要过于疲劳,要经常进行检查。大约5%会出现病毒性心肌炎。根据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心肌损伤等症状,进行相应的诊断。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病毒型心肌炎对怀孕妇女有很大的危害,对于成年人和新生儿来说,都有很高的风险。
特别是心肌炎的后遗症,会对妊娠期间的胎儿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如果要生小孩的话,建议在心肌炎的急性期尽量避免妊娠,要多休息,多补充一些营养,等情况好了,心脏功能也会恢复,才可以继续妊娠。若妇女有此症,应采取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是在孕期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停止妊娠,等心脏功能完全康复后才可以继续怀孕。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可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肢冷、多汗等症。常继发于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腹泻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之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患者可以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判断。
然后患者需要就医检查,X线或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脏扩大;心电图示I、Ⅱ、aVF、V5导联中2个或2个以上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以及其他严重心律失常;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心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