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张医生,本人男,39岁,三年前血压开始升高,平...

会员90308151 39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你好,张医生,本人男,39岁,三年前血压开始升高,平时都在150-120左右,但2016年1月27日突然升高到207-137,当时到县级医院就诊,医生开了厄贝沙坦(格平)、甲磺酸氨氯地平片(欣络平)、吲达帕胺缓释片(脉可宁)三种药吃,现在血压在138-89左右,请问医生:这三种药副作用怎么样?待血压平稳后能否减少用药量?我还想生二孩,能否生育?急盼医生给予解答为谢。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现每天都在吃药。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这三种药副作用怎么样?待血压平稳后能否减少用药量?我还想生二孩,能否生育?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亚男 医师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心绞痛,早搏,心肌供血不足
已帮助用户: 22472
指导意见:您好,你目前是三联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需要坚持服药,待血压稳定半年以后可以考虑减药,血压控制稳定是可以生育的,希望能帮到您。
有用0
关注
张建平 医师 燕郊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疾病
已帮助用户: 90818
指导意见:这三种药物副作用都还好,不是很大,血压平稳后建议维持用药。主要血压控制请问,对生育没有影响
有用0
相关问答

多数高血压患者植物神经系统都是在不稳定中进行,故多有性情急燥、肝火旺盛的特点,心跳快的特征等。
尤以高血压初发,中壮年人多见,植物神经系统就更不稳了,心情略微兴奋,血压突然升高,且老年高血压病人因环境适应力差,植物神经调节系统易发生紊乱,还易发生血压突然升高。所以高血压病人必须学会降压治疗,特别是对于初次发作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和情绪。高血压病人情绪高涨时,应适时进行血压的自我监测。
因个体差异,如血压无法下降,或者症状继续加重无法缓解,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肾会引起血压升高,具体分析如下:
当肾脏产生疾病时,比如肾脏缺氧、出现炎症反应、肾脏瘢痕化等,容易造成肾素分泌增加,导致患者的血管收缩,从而影响血压的正常,所以一般肾会引起血压升高,称为肾性高血压。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休息,需严格遵医嘱复诊,复诊时需携带病历,避免剧烈运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身体恢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换季血压升高主要是气压和温度变化影响。
因为换季的时候,大气压力会发生变化,比如从秋天到冬天,大气压下降,血压会随着外界气压的变化而升高。同时季节变换的时候,外界的温度会发生变化,血管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热胀冷缩。当秋天变成冬天的时候,血管收缩,周围血管的阻力就会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一般来说,换季时血压升高的原因主要有上述两方面。大多数患者在夏季和冬季服用降压药物的量不同。一定要根据季节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控制血压,避免脑供血不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情况下,久坐血压一般不会升高。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如果是在安静的时候,血压通常会比较低。导致高血压的生理原因有情绪波动、剧烈运动、吃得太饱、受凉、外科手术、压力大等。另外还有一些病理性因素,比如肾功能不全、心衰的早期、脑出血、脑梗死、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其他类型的肾炎、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高、库欣综合症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来说,休息不好血压可能会升高,具体分析如下:
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血压上升。如果经常睡眠不好、熬夜、劳累等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胺过多,从而引起神经功能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血压会出现一过性的升高,或者是自身存在高血压,血压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晚上血压升高,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日常管理等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白天血压升高,夜间血压较低。但也有一些高血压患者,晚上血压会比白天升高,因为他们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正常。这种情况可以在晚上睡觉之前服用长效的缓释降压药物。可以在睡觉之前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生活中要有一定的规律,不能熬夜,也不能在睡眠之前饮用刺激性的饮料。如果睡眠质量差,可以服用地西泮片等镇静安眠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