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即错误的临床诊断。常见的误诊可分为“错误诊断”、“漏误诊断”和“延误诊断”三种,但均可归入“误诊”之中。因为无论是“此”诊断“彼”、“无”诊断“有”、“有”诊断“无”,均是错误的诊断。
出现误诊绝大多数源于思维的主观过错,仅个别是基于错误的辅助检查结果而导致的后续误诊。而医师临床诊疗思维的训练,则是力图避免在诊疗活动中进入思维的“陷阱”。
杰诺·古柏曼医生的《医生如何想》一书,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容易进入的陷阱呈现出来。作为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读此书的过程中将会产生深刻的共鸣,常常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掩卷而思,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书中以及实际工作接触到的案例中提炼出思维的“陷阱”,供医务同仁警示与反思。
1、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医务人员连续接诊某种疾病的患者,就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认为下一个具有相同症状的患者也必为相同的疾病。在接诊过程中,容易遗漏其他并不相符的表现,或者即使发现不相符的表现却选择性忽略,从而最终导致误诊。
2、按图索骥 墨守成规
医务人员接受现代医学教育,尤其受到循证医学的理念灌输,却片面理解了循证医学,过于依赖评分表和程序化路径,按照表格和路径进行诊断并制定决策,而缺乏了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遇到不同的患者个体,不知变通,忽略了不同患者之间的个体化差异,容易导致误诊。
3、欲速不达 忙中有失
在追求速度、效率的同时,接诊的全面性与规范流程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越是过多追求效率,误诊率越高。因此,在接诊思维中,放在首位的永远应该是规范和安全,其次才能是效率。
4、谨小慎微 裹足不前
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保持充分的谨慎。但是,谨慎应有一定的限度。对于诊断标准尺度的拿捏,如果过松,则会导致灵敏度下降,特异度升高。如果过紧,则会导致灵敏度升高,而特异度下降。当已经出现多项明显具有指向性的症状却仍不诊断,等到符合了全部的诊断指征时才进行诊断,实则构成了诊断的延误。因此,谨慎一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则会造成漏诊、延误诊断。
5、削足适履 自圆其说
医务人员在面临一些疑难杂症时,心中尚无信心确诊,但又认为如果没有一个诊断结论则相当于宣布了失败和承认了无能。因此,医师往往会勉强寻找到一个相对贴合的诊断。即使该诊断并不能充分解释实际临床表现,但医师往往准备好一些说辞以自圆其说,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对于疾病而言,有时承认医学的无能,要比宣传医学的万能更加重要。
6、因情失智 扰乱心绪
在面对亲友、面对相似的情感经历、面对自身的喜恶,有时便会有感而发,情感有时会左右医生的思维,在疾病的判断中会夹杂情感的影响,便会导致偏颇、片面的思维,选择性倾向或抵触某种决定,从而出现误诊。
7、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
部分疾病与外在状态具有相关性。例如身高过低要考虑侏儒症,穿着矿工服的咳嗽患者要考虑矽肺,胡言乱语、奇装异服的年轻人要考虑吸毒过量……但同时,外在状态也可能对诊断有阴性提示作用。无论是阳性提示或阴性提示,医师均应该全面综合分析,谨慎诊断,否则就容易造成误诊。
8、先入为主 一叶障目
医务人员思维中形成的第一个诊断往往会对最终诊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诊断思维的方向,这就是“先入为主”。但如果第一个形成的诊断偏离了正确的方向,靠着后续修订扭转,则会存在一定困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较难跳出这个已然形成的思维定势去全面思考问题。
以上均是医师在诊断过程中容易导致误诊的常见思维“陷阱”,需要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尽力避免思维误入歧途。不过,在诊疗实践中,并非只要存在误诊就一定判定医疗机构过错而承担赔偿责任。
在评估误诊是否构成医疗过错,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时,应考虑医师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是否符合当时的医疗水平。在对误诊的过错认定或鉴定上,则应从疾病的诊疗思维出发,由因及果正向推断;而不应用查明真相的调查思维,由果溯因反向判定。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