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6年了还没好,难受死了,胸闷气短,头晕恶心,濒...

会员58383218 32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焦虑症6年了还没好,难受死了,胸闷气短,头晕恶心,濒死感等等千变万化。。。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都检查过,北京各大医院 差不多都去过,在本地医院做过检查,友谊医院定的焦虑症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怎么才能好啊,吃了1年药了 还没好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庞吉成 主治医师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精神科 三级甲等
擅长:精神病,神经衰弱,焦虑症,精神障碍,癔症,精神衰弱...
问题分析:焦虑症具有可以急性发作的特点,你上面的胸闷气短恶心,考虑可能是焦虑症急性发作的躯体化症状。
意见建议:建议坚持治疗,坚持在医嘱下服药,不要私自不吃药,换药吃,或是不按计量吃药,严重了需要住院治疗要住院治疗,还有就是可配合一定的心理治疗增加疗效。
有用0
关注
马昭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心理诊所
擅长:恋爱挫折综合征,产后抑郁,疑病症,偏执状态,心理障...
已帮助用户: 2194
心理分析:你说的焦虑症,从心理的角度上来看,是触发了移情反应后的防御体系应激。也就是你曾经被某种环境压抑过,如今又杯弓蛇影的触及到了那个压抑感受,所以整个人又陷入到困境中有了濒死感受。
心理指导:所以建同步议进行心理咨询,由咨询师和你一起探究你的过去,帮助你面对自己,与过去和解,走出曾经的困境。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胸闷气短心慌焦虑失眠可能是心脏病引起的。具体内容如下:
另外突发性的应激事件也会导致机体表现出上述不适症状,身体脏器本身不存在器质性病变,只是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治疗措施要倾向于调理神经功能。心脏病的病因复杂,目前无法保证可以彻底预防,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而目前认为,后天性心脏病可通过改善日常生活方式,来降低其发病风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怀孕6个月胸闷气短难受,可以通过调整睡姿、适当运动等方式来缓解,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在孕期,孕妇的子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增长,会对胸腔和肺脏造成压力,从而导致胸部疼痛,呼吸急促。最好是在睡眠时采取侧躺姿势,这样可以降低对上述部分的压力,降低胸部的压力,降低呼吸困难的几率。还可以多做户外活动,加强肺部的通气和透气,多吸入新鲜的空气,有助于改善胸闷气短的情况。但如果出现肺方面的症状,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夜间出现胸闷、睡不着是由于心脏神经症,或者是焦虑症所导致的。除此之外,尤其是一些老年病人或者是既往确诊过冠心病的患者,当出现胸闷难以入睡时,高度考虑是由于心绞痛发作所引发的。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可以先结合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胸片的初步筛查,必要时可以行冠脉ct,甚至是冠脉造影的检查。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正常情况下怀孕是不会出现胸闷气短的。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考虑患有肺部炎症或是心脏疾患等其他病症导致,还有可能是因为子宫增大压迫到局部神经导致的,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确保胎儿能够正常发育。如果确诊为感染炎症,可以通过服用抗生素进行缓解。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胸闷气短可以通过一般治疗、使用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如果症状比较轻微,患者应该注意一般治疗,即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者进行吸氧,有助于缓解症状。
2.使用药物:如果是心肌缺血导致的胸闷气短,可以服用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血管活性药物;如果是支气管哮喘或者慢阻肺导致的,可以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症状。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胸闷气短可能是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原因导致的。建议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对症锻炼。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如果是心力衰竭所致,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外,还可以根据心衰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在心衰缓解期可以进行慢跑、快走、广场舞、太极拳等运动。运动的前提是个人能够承受,不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心衰急性加重期不宜锻炼。
2.如果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胸闷气短,可以在家里长期进行氧疗,平时可以做呼吸锻炼,比如深吸气后屏气,再慢慢呼气,以提高肺功能。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