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怎么回事

会员57167485 65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反流性食管炎怎么回事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吃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吃什么药好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黎娇 医师 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科、高血压、胸腔积液、肺结核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37706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奥美拉唑要吃,还要吃减少胃酸返流的药物。
意见建议:建议餐前半小时吃吗丁啉减少胃酸返流,不能喝咖啡浓茶。
有用0
关注
陈光耀 主治医师 如皋市中医院外科 二级甲等
擅长:肠梗阻,胆囊息肉,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已帮助用户: 34439
问题分析:由于胃炎导致胃液分泌增加、胃蠕动发生改变,引起胃液反流进入食管,损伤食管粘膜,使粘膜水肿导致炎症发生。
意见建议:建议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建议上消化道造影,了解造影剂反流情况。治疗上建议制酸比如奥美拉唑、保护粘膜、适当抗炎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胃、十二指肠的胃酸和胃酸逆流,会对食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为食道在肋骨的后面,病人会感到胸部疼痛。如果有心脏病或者有高血压的老年病人,需要做心肌酶或者心电图等相关的检查,以确定是不是有反流性食管炎。一日三餐定时适量,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避免吃得多、吃得快,改变吃零食、吃夜宵等不良饮食习惯。
若患者有明显腹胀时,应尽可能少吃或不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红薯、洋葱、蒜苗、萝卜、蔗糖等。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反流性食管炎的体重逐渐减轻,主要是由于疼痛的一些附加症状引起的进食困难,从而导致一种营养不良。长此以往,会导致体质下降,导致消瘦、无力、疼痛。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烧心症状,胃灼热和反流是这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有些患者的症状是胸骨后疼痛,当然也伴有一些如吞咽困难、反酸、烧心,这些都与胸骨后疼痛和吞咽、进食困难有关。一般很难吃。食管炎症状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会有一些半流的饮食可以吃,稍微粗糙的食物是不能有效吃的,所以这个时候就会造成一种营养不良,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体质下降,出现消瘦、无力、疼痛的情况。当然,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的治愈,这种消瘦的情况会逐渐改善。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奥美拉唑要吃,还要吃减少胃酸返流的药物。
意见建议:建议餐前半小时吃吗丁啉减少胃酸返流,不能喝咖啡浓茶。

黎娇医师内科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37706
擅长:内科、高血压、胸腔积液、肺结核等疾病

问题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约有40%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成人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意见建议: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的基础,少食,每餐吃8成饱。抬高床头15~20cm可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睡前不宜进食,白天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以下措施可减少反流:戒烟、禁酒、降低腹压、避免系紧身腰带、肥胖者减轻体重、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刺激性食品等

李佩医生会员内科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已帮助用户:54364
擅长:脑发育不全,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

问题分析:你好,生理性胃食管反流见于正常人,反流物可很快被食管清除,不会发生损伤食管黏膜而出现症状,因而无临床意义。若反流较正常人发生频繁,不能及时清除酸性消化性胃液以及胃蛋白酶、胆汁、胰液,就会损伤食管黏膜发生食管炎,甚至食管狭窄,就为病理性食管反流。
意见建议:睡觉时床头整体宜抬高10厘米到15厘米,对减轻夜间返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晚餐不宜吃得过饱,避免餐后立刻平卧,应少食多餐,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乱服药物产生的副作用。

孟庆瑞医师内科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安皋镇连庄村卫生所已帮助用户:66150
擅长:急性上呼道感染,冠心病,胃、十二指肠溃疡

问题分析:你好,反流性食管炎一般与喉咙滤泡有关的,一般反流性食管炎可能胆汁反流有关,存在喉咙滤泡是否与气管炎证有关的。
意见建议:建议多喝水不要吃辛辣、油腻食物,甜食及过酸食物不要吃,避免产生过多胃酸,不要暴饮暴食。

杨肖云医师内科邯郸市魏县中医院已帮助用户:78015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心绞痛、心肌供血不足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