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说转安梅高,值是56,有没

会员55761648 21岁 已回复
献血说转安梅高,值是56,有没有事情啊!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石海龙 医师 泰安市中心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食管癌,肺癌,肝癌,...
已帮助用户: 330
问题分析:你说的是转氨酶吧,应该是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高,这两个指标是反映肝功能的,升高的话提示肝功能不佳,但是饮食后、喝酒后,转氨酶都会高,你献血的时候是不是吃过饭了,还是前一天喝酒了
意见建议:如上述,如果是吃过饭或前一天喝过酒,转氨酶高是正常的,如果没有喝酒,空腹抽的血,转氨酶高提示肝功能不佳,可以服用一些保肝药,如天晴甘平等
有用0
关注
安源 医师 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慢性萎缩性胃炎
已帮助用户: 6949
问题分析:您好,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你近期休息不好,睡眠质量比较差,可以引起转氨酶的升高。
意见建议:或者近期有过饮酒、或者吃药,也可以引起转氨酶的升高,或者由于肝病导致的,比如乙肝等,建议你最近休息好,不要饮酒、吃药,清谈饮食,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去检测,如果还是高,那么就到医院做一下肝部的检测。
有用0
相关问答

根据国家的规定,高血压患者不能捐献血液。
尤其是在服药的过程中,由于高血压的原因,心脏的冠状动脉会出现抽搐,从而出现称为变异心绞痛,同时还会伴有血脂异常、血液肿瘤、血管畸形等疾病,在献血之后,血压降低,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出现血栓,出现心肌梗塞,出现事故。因此,不推荐给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在使用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值以后,也不能进行献血,因为血管自身的调控不能发生变化,即使血压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但由于献血造成的血压变化,会导致心血管方面的事故,而且,如果在人体内加入了降压药,会对受血者产生一定的危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献血的危害如下:
第一,高血压患者没有达到献血要求,不能为他人献血,高血压患者外周血量要稳定,要说突然失血,减轻心脏前负荷,灌注量减少,因而导致心脏发生疾患。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就会造成严重后果。高血压患者为了顺利地控制血压,就是要长时间服药,只有把血压稳定地控制住,才能降低许多并发症。
二、其次,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了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就不能再继续服药治疗。高血压患者除及时服药外,饮食上清淡、素食居多,由于素食方式,可有助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下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有高血压可以献血。但要保证自己的血压稳定。
如果是轻度的高血压,可以在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中将其控制在一个正常的水平,那么就可以进行血液透析。但如果血压很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调节一下,但还是会出现高的情况,可以使用降压药进行降压,服药后血压稳定,可以进行血液透析。如果血压很高,很不稳定,那就不能去献血。在献血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的情绪过于激动,会出现心跳加速,血压本来就很高,如果心跳加速,会造成血压上升,甚至会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并发症。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患者通常不可以献血浆。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在生活方面有许多注意事项。而高血压患者通常是不能献血的,因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通常不能很稳定,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稳定血压。如果贸然献血,不仅血液质量可能不过关,还可能会导致自身的血压不稳定。在确诊高血压后,一般无法完全治愈,因此需要通过长期口服降压药来稳定血压,只有把血压稳定下来,才能避免出现并发症。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患者通常不适合献血。
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会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一般与遗传因素、年龄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有关。高血压患者本身血压控制不好,如果不需要吃药,可以考虑是否要献血,当然也要考虑自身的体质,各种原因导致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血压。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按照我国现行的体检规范,不允许有高血压的人进行无偿的血液捐献。为确保临床用血的质量,保障献血人员的身体和血液使用者的安全检查。献血时的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献血时,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脉压差在30mmHg以上。如果高血压患者进行献血,可能会危害自身的身体健康,因此,有高血压的患者不建议献血。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