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主动脉硬化,心慌,早搏,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

会员37416973 71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冠心病:主动脉硬化,心慌,早搏,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不齐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服过五百克珍珠粉,各种症状有所好转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希专家给我重新分析一下病情,用什么药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付晓丽 护士 山西省侯马安定医院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妇产科、内科、外科,尤其擅长宫颈糜烂、上呼吸道感染...
已帮助用户: 24884
问题分析: 您好,您的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还是您的基础病冠心病引起的,主要还是要治疗冠心病为主。
意见建议:建议,首先要先治疗您的基础病冠心病,基础病治疗了,心律失常的症状就会有所改善。治疗冠心病可通过药物和介入治疗,如果药物控制不佳,可选择介入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房性心律失常者,必须重视特殊照顾,特别对某些严重疾病更是如此,要在护理中科学,高效地开展工作。
如果是轻度心律失常,如偶有此类房性早搏发生,偶有室性早搏,通常不需特别照顾,能正常生活,但患心律失常,通常情况下还得去医院就诊,接受正规检查。
其次是对那些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必须要加强观察和治疗。如重症之心律失常,或问题心律失常等。
建议患者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进行治疗,可以缓解不适。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房性心律失常包括几个方面。
1.房性期前收缩,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头晕等症状及心电图异常。房性期前收缩等,也就是源于窦房结外心房任何地方心房兴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为心律失常。在心脏正常功能状态下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但无明显症状。
2.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就是源自心房,且无需房室结参与维持的心动过速。它在各种心脏疾病中均可发生,但以冠心病最多见,其次为风湿性心瓣膜病及心肌炎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室性早搏或异位节律均属本病范畴。
3.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介于房速和房颤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健康者较罕见,患者通常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4.心房颤动,也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就是有规律,有秩序地失去心房电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迅速而混乱的颤动波,为心房电活动严重紊乱。这是所谓房性心律失常涉及的重点。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房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
1.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上,根据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作用将其分为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和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两大类。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双丙吡胺;阿托品、东莨菪碱、普鲁苯辛等。
2.手术治疗:房性心律失常可用快速负荷量或静脉给药,疗效不佳时应及时电击复律。并及时安排射频消融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冠心病一般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通常情况下,主动脉硬化患者不一定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主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动脉病变的表现,经常会提示冠状动脉也有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相对较高。如果患者的管腔狭窄程度低于50%,又无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只能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不能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主动脉硬化一般是不会引起冠心病的,具体内容如下:
主动脉硬化严重时会引起高血压,还会导致冠状动脉部位血流变缓慢,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冠心病的产生。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依折麦布、阿伐他汀等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主动脉硬化程度,则可以有效的避免冠心病形成。
患者要养成定时大小便的好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控制好血压、血糖;在流感高发季节,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情况下,心脏主动脉硬化不是冠心病,具体内容如下:
心脏主动脉硬化虽然容易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但是不属于冠心病,属于心肌缺血型心脏病。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等症状。两种疾病均和高血压、高血脂有关,引起的临床症状大致相同,但是两者并不能等同。
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清淡低盐饮食,尽量避免吸烟饮酒,减少高蛋白、高热量、刺激性、生冷食物的摄入。还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同时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