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已有三个多月,目前出现心跳厉害还伴有疼痛感

会员2194468 66-85 已回复
开始吃药吃的慢心律与倍它乐可 现在吃倍它乐可和文心颗粒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吴健 医师 四川省乐至县回澜中心卫生院五官科 一级甲等
擅长:慢性鼻窦炎
已帮助用户: 74637
早搏是由于心脏中部分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在心脏正常工作周期之前提早激动,心脏随之提前收缩。引起早搏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没有心脏病史,但有吸烟喝酒、喝咖啡或茶的习惯,或精神压力大等,多是生理性早搏。而如果有心脏病史,或心悸时还伴有胸闷、胸痛、头晕、晕倒者,则多为病理性早搏。早搏不一定有症状,但也有部分病人像你一样偶尔会有心悸,或类似电梯快速下降的失重感,一般作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早搏类型。所以,如果医生已经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那么你是无须特殊治疗的,只要尽量避免上述诱因即可。
有用0
杜海 教授 主任医师 上海医院
擅长:
已帮助用户: 8303
您好,如果发现自己有早搏的症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便确诊早搏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没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建议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进行监测,一般而言,每分钟少于5次的偶发早搏,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总数在400次以下者,对身体的健康几乎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可以不必进行治疗,这种早搏可以看为是生理性的早搏,而对于频繁的早搏特别是恶性早搏,就必须积极治疗了。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选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定期的复查,如果治疗的效果不佳的话,考虑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能性。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祝您健康。ydw
有用0
相关问答

首先要明确早搏的病因,如果单纯是无器质性心脏病,在情绪激动、饮咖啡、饮浓茶、吸烟、饮酒等刺激导致早搏,在戒除诱因的情况下有可能减少早搏的发生。另外,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早搏,比如心肌病、冠心病,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早搏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因此,早搏能否治疗好,首先要明确引起早搏的原因,然后才能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没有心慌气短,也没有胸闷,呼吸困难。可以跑步的。但是不要过度运动,适当的跑步还是有利健康的。如果有心慌气短,心跳早搏,就不要勉强运动了。需要做心电图的检查的,根据检查结果治疗。平常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一般情况下,心脏早搏是可以运动的,具体分析如下:
心脏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过早的搏动。所以一般心脏早搏是可以运动,但是患者应该选择打羽毛球、散步等轻型运动的,否则容易引起身体缺氧,导致心肌缺氧。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休息,保持愉悦的心情,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不要进行重体力劳动,避免剧烈运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身体恢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脏早搏是否能治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心脏早搏是指脉搏正常节律前发生跳动,出现失重感,临床上比较常见。由于它是一种不自主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发生早搏的时候,不需要太过紧张,要及时发现早搏发作的原因及诱因。常见原因是心律失常性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风湿症及心肌病所致。在频繁发作时、有明显症状或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靠药物、射频消融及其他手段进行积极处理。偶发性早搏或无症状,不是别的病造成的,不会对病人的生活造成影响的情况,医生评估后暂时可以不做处理。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心脏早搏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吃水果、蔬菜、水果等,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品,多吃一些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鱼等。要做到戒烟、不喝酒、浓茶、咖啡等饮料,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同时要避免食用芋头、土豆等易导致腹胀的食物。
如果是室性早博特别多,24小时大于2万次以上,可以考虑做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心脏早搏要注意以下事项:
早搏,又叫期前收缩,是提前发生的一种心肮脏搏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心脏早搏的患者要注意多休息,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适量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并清淡饮食,有条件的话,建议患者尽早前往医院就诊,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脏彩超、冠脉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心脏的具体情况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当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态平和,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压力,有利于身体恢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