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专科诊断为||型糖尿病,曾用过处方:胰岛素调试剂量早餐...

会员144871 56 已回复
糖尿病专科诊断为||型糖尿病,曾用过处方:胰岛素调试剂量早餐前:8u,午餐前:6u,晚餐前:6u,后逐渐增量至每天达56u,分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同时处方给罗格列酮片、瑞格列奈片、二甲双胍片,洛丁新降压片内服等联合治疗持续5个月。
现在糖化血红蛋白:11%,早餐前空腹血糖10.88mmol/L,尿蛋白:++,效果不佳,症状如故,感觉疲乏,想吃又不敢吃,早晨经常出微汗。容易激动,容易出汗。
补充提问:
杨艳医师:您好!谢谢您的回复指导,现早餐前空腹血糖10.88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血压:165/95毫米汞柱,尿蛋白:++。辅助检查:1、餐后3小时葡萄糖试验,空腹血糖:10.32mmol/L,餐后1小时:2.04 mmol/L, 餐后2小时:18.34 mmol/L,餐后3小时:17.94 mmol/L。。
2、胰岛素测定,空腹:8.71,1小时:36.7,2小时:20.10,3小时:34.10。。
3、C肽测定,空腹:2.84,1小时:6.58,2小时:3.90,3小时:6.33。
4、糖化血红蛋白测定11%,。
5、血压测量165/95mmhg。
请问,是否可诊断为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病?用过胰岛素不见好转,是否可诊断为胰岛素抵抗症?根据胰岛素和C肽测定诊断,胰岛功能是否还好?该如何用药,再请指导!!!谢谢!!!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医生会员
擅长:
你好,糖尿病如果血糖不控制好是很容易出现肾病等并发症的,关键还是控制好血糖,首先是加强饮食控制,适当增加胰岛素的用量或是换用其他品牌的胰岛素进行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午饭前血糖8.3可能是糖尿病。
空腹血糖8.3属于是高血糖,有糖尿病的可能性。空腹血糖异常发生后,必须检测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目前,口服糖耐量试验用于检测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服用糖后2小时及空腹血糖、胰岛功能状况可指导后续治疗。另外,需要控制饮食,吃低脂、低糖的食物,少吃多运动,注意观察休息,查看血糖是否正常。建议每天同一时间复查看几次。血糖还高的话,就会被诊断为糖尿病,也可以去内分泌科就诊。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饭前血糖高。
正常情况下,人的饭前血糖低于饭后。毕竟饮食会带来血糖的升高,但糖尿病人不会。因为上一餐的食物,当时进入胃肠道的食物还在被消化吸收,血糖不断升高,体内储存的糖原不断分解为葡萄糖。而体内胰岛素不足不能及时氧化利用,就会导致餐前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需要少食多餐,控制每餐血糖,可以少吃多餐,多吃蔬菜,适当吃水果。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餐前5属于正常。
糖尿病饮食前血糖高,饭前血糖大于或等于5.6,这个时候就需要保持警惕。空腹血糖高于6.1时,去看医生,进行糖耐量试验。大于7.8者,诊断为糖尿病前期;如果大于11.1,则诊断为糖尿病。建议饮食前血糖在5.6以上,立即就医。有人空腹血糖正常,达不到6.1,但糖耐量通过后超过11.1被诊断为糖尿病。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晚餐前血糖高可以通过监测血糖或者口服降糖药,以及注意饮食运动来改善情况。
如果晚饭前血糖高,可能和午饭食物有关系,因为上一餐前后血糖高容易导致下一餐前血糖高,建议监测空腹血糖和三餐后两小时血糖。如果真的很高,建议口服降糖药。同时饭前血糖高的时候,可以在午饭前加大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或者看看是不是午饭吃多了,饭后不运动,尽量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其次糖尿病患者要有规律的饮食和运动,保持每日总热量不变,饮食均衡,主食二两左右,蛋白质食物一两左右,多吃蔬菜增加饱腹感,饭后运动半小时。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病人晚餐前血糖4.5是正常的。
目前我国对糖尿病空腹血糖的要求不超过7.07.0mmol/L。如果患者较年轻、预期寿命较长时,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较低水平,如控制在6mmol/L以下。患者年龄较大时,空腹血糖要求可适度缓解,一般为8mmol/L左右。因此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4.5mmol/L正常。对老年人来说,这个血糖可能有点低,建议适度缓解,以免低血糖,影响患者健康。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血糖高达16mmol/l是很危险的,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严重的出现昏迷,甚至生命危险。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容易出现。可以去医疗机构注射胰岛素来控制,口服药物效果不是很好,使用胰岛素控制下来以后再改用口服药也可以。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