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加速,短时昏厥,以前有过心包肌炎,怎么治疗?

会员1697596 19-29 已回复
方便以后心跳加速,出现短时昏厥,曾接受过感冒引起的心包肌炎的治疗。现在该吃些什么药,做什么检查?注意些什么事项?谢谢!
补充提问:
方便指上厕所以后。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豆艳锋 药师 山东省莘县燕店镇中心医院药品保健品 一级甲等
擅长:肛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74913
你好,测下血压,做下心电图,,心肌酶检查,平时适当休息,避免感冒和劳累。
有用0
关注
尹建勋 河北省威县贺营乡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胃肠疾病
已帮助用户: 105422
一般和高血压,高血脂有关系,心肌缺血的严重情况,要根据心电图和临床症状来定,心肌缺血一是要吃清淡饮食,二是适当的锻炼身体,三要保持心情舒畅,四要适当的服用药物治疗!目前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很多,常用的有;地奥心血康,复方丹参片,冠心宁,复方丹参滴丸等等!!
有用0
汤浩医师 助理医师 成都温江清阳社区门诊内科
擅长:慢性乙肝的治疗与保养
已帮助用户: 73014
你好这个情况建议你还是可以服用地奥心血康效果不错
有用0
杜海 教授 主任医师 上海医院
擅长:
已帮助用户: 8303
您好,以往有病毒性心肌炎史,愈后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都相对下降,平时应注意增加营养增加抵抗力预防感染,辅以服用一些营养心肌的药物,有心不适及时就诊.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昏厥可以应用醒脑静、复方麝香和清开灵注射液,同时给予神经保护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
脑梗塞昏厥与大脑的血液供应不足有关,而意识障碍则与新发的急性脑梗死有关,说明脑细胞受损的程度较高。因此,要做好颅内核磁共振和脑部造影术,才能判断出脑梗的严重性。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一般情况下,心包压塞可以通过心包穿刺来进行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如果患者出现心包压塞的情况,病情通常比较严重,这可能是心包充盈大量液体所造成的。该病症会对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此时,患者应及时就诊,可以通过心包穿刺来置管、人工抽吸,从而排出心包内的液体,以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包炎最好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
患有心包炎的病人必须在床上静养,直到胸部疼痛和发烧消失。如果出现疼痛症状,可以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如果有需要,可以服用吗啡类的镇痛药。找出引起心包炎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治疗。对心包积液吸收不良的病人进行了积极的治疗,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心包积液过多,引起心包压迫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心包穿刺引流。如果病情持续时间在2年以上,并且反复发生心包积液并伴有胸痛的病人,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炎伴心包炎能好。
心肌炎是指由于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改变,而心包炎是发生在心包膜脏层和壁层的炎症,心包炎合并心肌炎可以进行治疗。由于各人的病情不同,目前还没有针对心肌炎的具体治疗方案,只是需要卧床休息,不过大多数病人只要积极治疗就可以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做运动,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炎和心包炎症状区别如下:
第一,心包炎是因为心脏的病变,而心包炎则是因为心脏的病变。
第二,心包炎和心肌酶都会出现异常,如果是心包炎,那么就会出现心肌酶增高的情况,如果做血液检测,就会发现血常规中的白细胞都会增高。
第三种是心脏彩色超声,这是一种不同的检查,在心包炎中,特别是在渗透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心包积液,心包炎主要是由于心肌的运动失调,导致了心肌的运动协调度降低,同时还会有心电图变化,比如房性早博、室性早搏、ST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可能是心脏神经症、心力衰竭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应对症进行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心脏神经症:如果患者出现了植物神经紊乱的情况,可能会诱发心脏神经症,患者可能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进行治疗。
2.心力衰竭:如果患者患有心力衰竭,多有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患者可能会感觉心跳速度变快,患者的呼吸也可能会出现困难。此时,患者应及时就诊,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西地兰、速尿片、氨茶碱等药物,以控制病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