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如何治疗

会员602674 57 已回复
老妈因为有脑梗的问题,家里人担心会急性发作,想提前问一下急性脑梗如何治疗?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杜志刚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格林-巴利综合征,脑梗塞,面神经...
已帮助用户: 10626
当急性脑梗发作时,需采取急诊治疗措施,包括保持患者呼吸畅通、调整姿势等,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
在急性脑梗发作之后,家属或患者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调整为平卧位,保证呼吸道畅通,若有呕吐的情况,需侧卧,排出呕吐物,预防呼吸道堵塞,等待急救人员到场。之后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溶栓治疗或取栓治疗,需在发作后的4.5小时内进行,以防出现大面积的脑组织损伤。在之后的治疗当中,会应用到药物,例如氯吡格雷这类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类药物以及化瘀丸这类能够化瘀通络的药物。其中化瘀丸不同于其他药,这是一种中药制剂,适用于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症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蹇涩等,脑梗塞见上述表现者,含有的动物药以及黄芪、白芷等药材,可疏通脑部血管,防治血栓形成,改善脑梗症状。
此外,急性脑梗患者在治疗后期,还需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如语言训练、肢体功能训练、认知训练等。
有用0
相关问答

当急性脑梗发作时,需采取急诊治疗措施,包括保持患者呼吸畅通、调整姿势等,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
在急性脑梗发作之后,家属或患者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调整为平卧位,保证呼吸道畅通,若有呕吐的情况,需侧卧,排出呕吐物,预防呼吸道堵塞,等待急救人员到场。之后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溶栓治疗或取栓治疗,需在发作后的4.5小时内进行,以防出现大面积的脑组织损伤。在之后的治疗当中,会应用到药物,例如氯吡格雷这类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类药物以及化瘀丸这类能够化瘀通络的药物。其中化瘀丸不同于其他药,这是一种中药制剂,适用于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症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蹇涩等,脑梗塞见上述表现者,含有的动物药以及黄芪、白芷等药材,可疏通脑部血管,防治血栓形成,改善脑梗症状。
此外,急性脑梗患者在治疗后期,还需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如语言训练、肢体功能训练、认知训练等。

杜志刚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已帮助用户:10626
擅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格林-巴利综合征,脑梗塞,面神经炎,偏头痛,枕大神经痛,周期性麻痹,神经衰弱,多发脑梗死性痴呆,分水岭区脑梗死

脑梗塞由于脑血管的病变所造成的血管闭塞,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的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急性期治疗,尽快就近送往有检查和治疗条件的医院,在搬运过程中,一般采取平卧位,保护呼吸通畅。应由专科医生严格把握,包括药物治疗等。静脉溶栓和介入治辽,抗凝治疗。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急性脑梗发病较快,应在有效的时间内及时进行溶栓抗凝治疗,临床康复率较大。慢性脑梗多继发于急性脑梗,需要长期服用扩张血管,溶栓抗凝的药物有效治疗。同时也要注意定期复查血压血脂及血液黏稠度,低脂低盐清淡饮食。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急性脑梗塞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基础多是脑动脉硬化或同时伴有高血压病,急性脑梗塞需要及早住院治疗控制,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危及生命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脑梗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超早期(1~6小时):线粒体肿胀、星形细胞足突水肿。急性期(6~24小时):细胞结构的破坏。坏死期(24~48小时):局部水肿。软化期(3天~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恢复期(3~4周):胶质瘢痕形成(小病灶)、中风囊形成(大病灶)。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30多岁发生脑梗死临床上不多见,具体分析如下: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一般多见于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数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年轻人如果发生脑梗,大多数考虑是血管畸形引起。
患者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注意饮食,多吃绿色蔬菜,忌辛辣油腻的食物,戒烟戒酒。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