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在临床上一般多见于足月出生儿,纯母乳喂养或者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期,血清总胆红素大于12.9或者黄疸迁延不退,超过生理性黄疸期。
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母乳喂养儿中的,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母乳性黄疸多在生后3-4天左右出现,除皮肤黄染外,宝宝情况良好,反应好,吃奶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良好。经停喂母乳2-3天后,黄疸明显消退。在整个黄疸期间,黄疸无进行性加重,无退而复现的现象,宝宝无呕吐,精神萎靡等。
黄疸就是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了,表现出身体皮肤粘膜发黄,眼睛巩膜发黄,但是新生儿出生后因为红细胞破坏过多,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差,如出现一个黄疸的症状这种黄疸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梗阻性黄疸是由肝内、肝外胆管阻塞等导致的,主要是胆道上端堵塞,导致胆道压力增大,胆道变宽,导致胆管内胆汁淤积,导致胆汁逆流,导致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增高,可分为肝外胆汁淤积和肝内胆汁淤积。
黄疸的主要症状为皮肤发黄、皮肤瘙痒、血中结核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血中胆固醇升高等。阻塞性黄疸要根据病因来进行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诱发因素与母乳喂养有关,不同于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它只会在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通常在出生后4—5天出现,并逐渐增加。胆红素升高可持续约10天,然后黄疸逐渐减少,并在3-12周内恢复正常水平。孩子们中的大多数可以恢复正常。当胆红素达到20毫克/分升时,可以进行光疗,通常不需要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通常情况下,母乳会导致黄疸是因为乳中含有的一种酶类造成的。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母乳中含有的一种酶类,进入宝宝体内,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多,出现生理性黄疸,所以母乳会导致黄疸。通常黄疸会在出现两到四周逐渐消退,家长不用太过担心,但是如果超过四周黄疸仍未消退,考虑是病理性黄疸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