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哪些

会员156939203 32 已回复
我的失眠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这让我觉得精力不足,请问中药外敷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哪些?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
中药外敷治疗失眠的方法如下:
1.先取适量吴茱萸和肉桂,磨成细粉,拌匀,翻炒。睡前用热水浸泡双脚后,每晚贴一次贴神脉、照海、涌泉穴,共十次为一个疗程。这对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引起的失眠非常有效。
2.取适量黄连,加入阿胶汤剂。养花后,将其放凉,贴在胸前。弃具有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功效,非常适合阴虚火热引起的失眠。
3.取磁铁20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刺五加20克,煎煮磁铁30分钟,然后加入别的三种草药,煎煮30分钟,除去残渣,取汁,用干净的无菌纱布敷在患者的额头和太阳穴上,每晚加热20分钟。其具有很好镇定心脏、镇定头脑和帮助睡眠的作用,对各种失眠症状均有效。
有用0
相关问答

中药外敷治疗失眠的方法如下:
1.先取适量吴茱萸和肉桂,磨成细粉,拌匀,翻炒。睡前用热水浸泡双脚后,每晚贴一次贴神脉、照海、涌泉穴,共十次为一个疗程。这对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引起的失眠非常有效。
2.取适量黄连,加入阿胶汤剂。养花后,将其放凉,贴在胸前。弃具有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功效,非常适合阴虚火热引起的失眠。
3.取磁铁20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刺五加20克,煎煮磁铁30分钟,然后加入别的三种草药,煎煮30分钟,除去残渣,取汁,用干净的无菌纱布敷在患者的额头和太阳穴上,每晚加热20分钟。其具有很好镇定心脏、镇定头脑和帮助睡眠的作用,对各种失眠症状均有效。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治疗失眠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药物方面,可以选择枣仁安神颗粒、大枣颗粒、六味地黄丸、白质地黄丸、大补阴丸、左归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等药物进行调理。
2.与桑葚、酸枣仁、玉竹、石斛、枸杞、麦冬一起水喝。
3.平时要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尤其是饮食。不要生气,不要熬夜,不要抽烟,喝酒等。
4.适当的户外运动。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改善睡眠。可以打太极拳或者八段锦之类的。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治疗失眠的中药有酸枣仁、远志、五加皮、生龙骨、生牡蛎等。
这些治疗失眠的中药不一定就能治疗所有失眠。因为包括失眠在内的疾病的治疗,按照中医的理论体系都是基于患者的具体发病机制。比如有的患者因为痰浊导致失眠,可以用小半夏汤,再加一些相应的药物治疗失眠。如果是肝火旺盛、痰浊、肝火湿热失调引起的失眠,可以用生龙骨生牡蛎的龙胆泻肝丸。具体的治疗,需要具体分析,具体辨别,而不是单一的药物堆砌而成的治疗方案。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泡脚改善睡眠的中药有:
1.磁铁矿、刺五加、茯苓、五味子。功效:宁心安神。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
2.磁石、菊花、黄芩、夜交藤。功效:清热镇惊,和胃安神。主治:失眠、多梦、易醒。
3.酸枣仁、柏子仁、磁石、当归、知母、朱砂。功效:清热镇惊,和胃安神。主治:失眠、多梦、易醒。
4、红花、花椒、荷叶心。功效:宁心安神。主治:失眠多梦,心悸不宁。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针灸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具体如下:
1、普通针刺法可选用督脉、心经、心包经、脾经、胃经穴位;取主要穴有上星、印堂、百会、四神聪、养老、阴郄、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
2、选择梅花针,用梅花针拍打头部诸经,即可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3、选择磁圆针,用磁圆针敲督脉,达到通督的调神效果;
4、针刺艾灸达到双效,在针刺基础上艾灸;
5、灸可选择督灸、脐药灸,调节脏腑功能;
6、选择耳针,刺激耳穴位可达到治疗目的。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具体如下:
1、建议患者睡前听一些轻音乐可以有助于睡眠,还可多与人进行交流,缓解心理压力,在睡前一小时不要去想事情。
2、睡觉之前喝一杯热牛奶,牛奶中的成分有助于睡眠,并且还能补充营养物质。
3、患者平时应该多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游泳、跑步等,也可以通过练习瑜伽来改善心态,达到快速入眠的目的。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