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氧水能杀死新型冠状病毒吗?

会员734846 已回复
双氧水能杀死新型冠状病毒吗?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其他 三级甲等
擅长:全科、体检分析、检验
已帮助用户: 58958
根据卫健委最新发布,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过氧乙酸等可有效的灭活新型冠状病毒,没有提到双氧水。但是双氧水(即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灭火病毒的原理与过氧乙酸相同,都是通过强氧化性来破坏病毒核酸结构,从而达到使病毒灭活效果的氧化型消毒剂。医院在处理擦伤伤口时,有时也会用到浓度为3.0%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来进行消毒处理。所以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如3.0%浓度)对于消毒杀菌,是有明确作用的。根据以卫健委发布为准的原则,优先选择含有其推荐的有效成分的消毒剂,再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理论上3.0%浓度的医用双氧水也可以使用。
有用0
相关问答

说不上新冠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有多长,可能在1~14天内,多数在3~7天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于其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新冠病毒感染后,多数约3~7天内起病,少数病人可在感染后一天内起病,也有的病人感染后约2周起病。
所以暴露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的人通常需要及时检查。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病期间,患者可以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症状。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会侵入呼吸系统,从而导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初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炎症,会对鼻咽部粘膜造成刺激性,从而引起鼻粘膜分泌物的增加,从而引起流鼻涕,此外,炎症的刺激还会引起鼻咽部的神经敏感度增高,从而诱发打喷嚏。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不属于特异性,不能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通常情况下,舌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病症。这些无症状感染者大多是由于感染了病毒或细菌导致的,其中以流感或者肺炎等病毒感染居多。主要表现仍是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发烧、干咳、虚弱等,且部分病人可无临床症状,把它叫做无症状感染者。对于无症状感染者需要及时到当地卫生部门就诊。这一部分病人还具有高度传染性,要重视强化管控。如果出现了交叉感染现象。

尹新芹主任医师五官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牙体牙髓病、根尖病、口腔黏膜病及儿童口腔病的诊治,尢其根管治疗及残根、残冠的保留。

绝大多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都有发热临床现象,病人主要表现为高热。
会出现寒战甚至惊厥,还有部分病人在临床上表现为低热,甚至无热。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部分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烧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发冷,并且伴有轻度到中度的畏寒或怕冷。除体温升高外,病人有咳嗽、咳痰,还有腹泻和恶心等、呕吐及其他各种临床表现。如果是呼吸道疾病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还可能伴有其他器官系统受损情况。有些病人会有浑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头痛。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力比较低下,因此还可能出现严重感染或者是并发其他疾病。一旦有此症状,在今后1周内,病人病程将逐步恶化,发生呼吸困难等症状,可选择就近就医。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新冠一般指的是新型冠状病毒,得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毒力已经明显减弱,但是个人体质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完全一样,如果患者的抵抗力比较弱,就可能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如果没有积极进行治疗,就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清淡饮食,还应该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会导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毒会对所有人都有一定的易感,包括小孩和婴儿,如果是老人和有一些基础疾病的人,会有比较严重的症状,比如发热,乏力,咳嗽,呼吸困难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患儿的症状都比较轻微,大部分病人都有很好的预后。但也有一些严重的病人,这些病人大多是老年人,或者是有一些基础疾病的人,比如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脑血管疾病。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