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保健试试中药调理

会员140459795 23岁 已回复
老年人慢性病多,最好少用或不用西药,尽可能用中药调理。目前,有很多保健品和滋补药物,究其本质,均是用不同的中药配制而成。老年人是否人人均宜进补,则很难说,因为个体差异很大。有些人虚不入补,盲目进补反而更糟。最理想的方法,就是请一位名老中医为自己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脉诊舌诊等检查,明确自己的体质状况,然后由老中医提供处方,给予中药调理,衬四氟金属软管。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肾亏者补肾,有的放矢,调理2~3个月,一般均能收效。老年人失眠、便秘、肠胃功能欠佳等均较常见,尽量少用安眠药、泻药和肠胃动力药等西药,如能通过食疗和中药调理解除症状,是比较理想的保健之举。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驻站医生26
擅长:全科
病情分析:分析地很到位。确实是这样。中医的精髓就是辨证论治。如果一味的补,反而适得其反。很多老年人有瘀有虚。具体要结合舌脉开方。指导意见:西药对于老年人的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是大多数副作用较大。且治标不治本。
有用0
相关问答

中药具体控制糖尿病如下。
1.肺干燥震损失:症状是口渴、口干、暴饮暴食、小便多、舌红泰薄、脉搏多,所以解渴。
2.胃热真象症:一般表现为饥饿、口渴、酗酒、体型消瘦、便秘结、雪红泰黄、脉搏强、处方药为云余汤。
3.肾阴虚症:一般是尿频、尿浊、药膏或甜食、头晕、耳鸣、腰膝柔软、口干、梦多、受精、舌头上青苔少、脉搏下沉。处方是由六味地黄丸和生脉散加减制成的。
4.阴阳虚症:症状大多数是尿频,甚至经常喝酒,浑浊,脸色暗淡,耳轮发黄,腰膝酸痛,怕冷,发烧,阳痿,舌头发白,脉搏微弱。处方是金宫新丸。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如果没有患病,夏天喝中药调理不好;如果患病,夏天喝中药调理好。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如果没有患病,夏天喝中药调理不好,可能会导致食欲不振、乏力等;如果患病,夏天喝中药调理好,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湿毒清胶囊、防风通圣丸、金匮肾气丸等。

陈秀杉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手术或药物治疗各类肛肠疾病,如肛内外炎症、肛裂、痔、瘘、肛乳头肥大等。擅治中医内科各类疾病;中医儿科杂病。

一般情况下,中药调理哪个季节最好没有固定的说法,不同季节有不同季节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药物的偏颇,来矫正身体的偏颇。比如说有清热解毒的药,在秋天的时候,会有很好的疗效。用辛温的药物来调理寒症,可以起到祛风的作用,因此在夏季可以选择用三伏贴来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腹泻通常都是由上而下,春天的时候,阳气上涌,对于长期的痢疾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秋天是干燥的,雨水少,燥可以去湿,因此祛湿在秋天是最好的选择。

陈秀杉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手术或药物治疗各类肛肠疾病,如肛内外炎症、肛裂、痔、瘘、肛乳头肥大等。擅治中医内科各类疾病;中医儿科杂病。

一般情况下,小腹凉可能是脾胃虚寒引起的,可选择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等有温里散寒作用的中药进行调治。在用药时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剂型,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附子理中丸、良附丸、小建中颗粒、虚寒胃痛颗粒、温胃舒颗粒等中成药进行治疗。如果吃了以上的药病情未得到改善,建议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陈秀杉副主任医师中医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手术或药物治疗各类肛肠疾病,如肛内外炎症、肛裂、痔、瘘、肛乳头肥大等。擅治中医内科各类疾病;中医儿科杂病。

脂溢性脱发,中医认为此类脱发为“发蛀脱发”,是阴虚湿盛,血不能养发,兼脾虚湿盛。经验方有祛湿健发汤:炒白术15克,泽泻10克,猪苓15克,茯苓12克,萆薢15克,车前子10克,川芎10克,赤石脂12克,白藓皮15克,桑葚10克,干生地12克,熟地12克,首乌藤15克。一日一剂,煎水口服。外用的有:1.皂角30克,侧柏叶30克,透骨草30克,煎水洗;2.苍耳子30克,王不留行30克,煎水洗。

张文娟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高血压通常是可以用中药调理。
应用有降压作用的中药调理可以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但不要随意乱吃中药。应用中药时建议到正规医院,根据中医科医生的综合分析后,开具对应中药进行治疗。但中药只有辅助作用,不能完全降压,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尽量避免高血压引起的各类并发症。
日常饮食注意低盐低脂,按时服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