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哮喘与变异性哮喘的区别

会员116352241 4岁 已回复
症状描述:4月9号有点咳嗽,10号晚上嗜睡,咳嗽变严重,呼吸的时候颈部凹陷,医生说是过敏性哮喘,以前从来没出现过。治疗经过:输液3天,以治喘,抗敏为主。治疗结果:输完液之后两天明显好很多,没有病症,第三天给3点左右咳嗽厉害,伴有呕吐,持续半小时,之后好很多,天亮之后去医院另一个医生说是咳嗽变异哮喘。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黄伟煜 主治医师 三明市第一医院儿科 三级甲等
擅长:小儿发热,咳嗽,营养发育,腹泻,厌食,呕吐,皮疹,...
已帮助用户: 130378
这种情况可能是哮喘了,建议你查查过敏原看看,以后避免接触过敏的东西;平时可以雾化吸入治疗,注意预防感染,增强抵抗力,一旦哮喘发作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如有不详可以再次提问。
有用0
关注
李胜旺 医师 阳谷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面神经炎,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腔隙...
已帮助用户: 338
指导意见:你好,过敏性哮喘呢,主要是针对有过敏源引起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物品,或者是花粉,或者是其它的物品过敏,只要,不接触这些物质,患者就一般不会出现,喘憋。
有用0
姚宏胤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哮喘,肺气肿(慢阻肺),肺大泡、间质性肺炎,肺纤维...
问题分析:你好,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一般会出现要为长期顽固性干咳,常常在运动、吸入冷空气、上呼吸道感染后诱发,在夜间或凌晨加剧,体检时无哮鸣音,肺功能损害介于正常人与典型哮喘之间。我建议应及时进行检查治疗,久而久之,可引起肺气肿、慢阻肺、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
意见建议:在饮食方面特别要注意一些: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容易引起哮喘的海味食品尽量少吃。胆囊切除后 低脂饮食。提示所有哮喘患者: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秋冬季节多注意保暖,不要遭受寒凉。如果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问题,可在线咨询我为你做详细的解答
有用0
相关问答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哮喘都是气道非特异性炎症,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支气管哮喘在发作前一般会有先兆,比如打喷嚏、咳嗽、胸闷等,主要表现是吸入刺激性物质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咳嗽变异性哮喘很少会出现胸闷、喘鸣音等症状,多会出现阵发性的咳嗽或者咳痰等症状。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哮喘虽然症状表现不同,但是都是需要用药物治疗,患病后要服用止咳平喘的药物。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支气管哮喘与过敏性哮喘的区别主要是病因不同。过敏性哮喘通常有比较明显的过敏症状,是接触螨虫,花粉或者坚果及其他动植物粉末引起,发作突然。支气管哮喘是由于气道高反应所导致的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过敏性哮喘一般有比较明显的过敏症状,一般是接触螨虫,花粉或者坚果及其他动植物粉末引起,发作突然,呼吸困难,发作严重可以危及生命。哮喘包括过敏性哮喘,除了过敏性哮喘还有其他的如心功能衰竭引起来的心源性哮喘,患者一般有心衰的症状,喘息发作多在夜间,吐清稀痰。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变异性哮喘患者如果哮喘控制得较好,身体状况感觉良好,是可以适当的进行锻炼,但应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锻炼,不可超出自己的身体耐受力,否则可能诱发哮喘。因跑步时体内失水比较多,当气道失水较多时,极易导致哮喘发作。患者平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按照医生要求服用止咳平喘药物来控制哮喘,这样就可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了。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通常来说,儿童变异性哮喘严重。
变异性哮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可能是由于咳嗽持续发生或者反复发作,导致咳嗽迁延不愈,从而导致的,所以说变异性哮喘严重影响着正常生活,通常比较严重,建议儿童平时需要注意避免接触易于过敏性物品、食物及药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心情。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变异性哮喘是哮喘的另一种形式,即过敏性咳嗽,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
咳嗽持续反复发作,夜间发作一个月以上,运动后可能加重,没有感染的情况,用抗生素治疗长时间没有效果是主要的诊断依据。是哮喘的另一种形式,与哮喘的发病机制类似,持续性气道炎性及高反应性。根据哮喘的治疗原则,可以治疗。小儿变异性哮喘较隐秘,没有哮喘严重,但可能发展为哮喘。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