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了能打针吗,或吃退热药

会员113064468 2岁 已回复
手足口病,这是第二天了,半夜起热38度3,但是手上跟脚上的红点点都淡很多,吃饭能吃的很,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单梦晶 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传染科 三级甲等
擅长:常见感染性疾病、妇科疾病的治疗。
已帮助用户: 26448
您好,如果反复发烧,建议服用退热药物治疗,给孩子多饮水,擦洗身子物理降温。
有用0
关注
曹淑霞 主治医师 呼兰监狱医院儿科 一级甲等
擅长:小儿疳积,婴儿热痱,胃石,小儿感冒,小儿癫痫,小儿...
已帮助用户: 16182
指导意见:您好,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导致发病。多喝水,清淡饮食,口服阿昔洛韦颗粒。口腔溃疡可采用青梅,加肝油调成糊状涂抹。发烧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或口服小儿热速清颗粒,蓝芩口服液。
有用0
关注
杨艳云 主治医师 临邑县计生站妇产科 一级甲等
擅长:宫颈炎,月经不调,滴虫阴道炎
已帮助用户: 15041
指导意见:你好,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3岁以下发病率高,建议你加强营养,注意口腔护理,使用漱口药物含漱,及时抗病毒治疗,饮食宜清淡。
有用0
关注
王寿彬 医师 广宗县医院内科 二级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372910
问题分析: 手口足,一要到医院诊治,并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并卧床休息。必要时可服用中成药,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口服药物。  
意见建议:注意口腔皮肤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同时注意看护病人,防止其对皮肤疱疹进抓挠,以防破溃感染。
有用0
相关问答

儿童的身体温度决定了发烧是否使用药退热。发烧分为低热和高热两种,如果孩子的身体温度超过38.5摄氏度,可以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等。在服用药物后,孩子的身体温度又升高,可以选择退热贴,可以涂在腹股沟、颈部等重要的血管上。如果孩子的身体中枢还没有完全的发展,发烧的情况下会有痉挛,所以要及时治疗,避免高热惊厥。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如果感冒所致发热尚未超过38.5℃,物理方式可帮助尽快退热;若发热超过38.5℃,需高度怀疑是流感,通常需选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抗病毒药物治疗。
当发热低于38.5℃,属低热范围,如使用退热药物可能会增加水分过度丢失的风险,患者可通过温水擦浴、冰敷局部皮肤以促进热量发挥,能达到良好退热效果。
如果发热超过38.5℃,多与流感病毒有关,可威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是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在高热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服用,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其药效吸收利用率高,可帮助缩短患者病程,显著减轻发热、头晕乏力等各类症状。

郭兮恒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195
擅长:睡眠呼吸障碍,鼾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胸腔积液

手足口病发热了一般指手足口病患者发热了。手足口病患者发热了可以通过物理降温、使用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物理降温:如果手足口病患者发热了,可以使用毛巾包裹冰袋放于腋下、腹股沟、手心、脚心等部位,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
2.使用药物:如果手足口病患者发热了,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对乙酰氨基酚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发烧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发烧是一种症状,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大多数病毒感染都有自限性,不需要治疗,几天后就会自行愈合,这时候孩子的身体情况会好一些,退烧后可以吃能玩,可以在家观察,三天后没有退烧,要及时就医。如果小孩发烧不退,或发烧期间有咳嗽、喘憋、咽痛、咽痒、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小便异常、发烧等症状。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宝宝晚上发热了可以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并且对症治疗。在以前是可以贴退热贴的,对于发热是有缓解作用的,除此之外的话,在这段时间内是能够多注意休息或者是进行物理的降温。因为是由于感冒从而导致的发热的症状。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孩发热主要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平时要多休息,多喂水,必要时化验血常规根据化验的检查情况再合理的用药。体温没有超过38.5度的话,一般是不用退烧药的。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