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上红的地方怎么消除?

会员106496256 18岁 已回复
三天前有一个,现在好了一点,昨天又出现了一个,特别痒,有特别疼
图片只有提问者本人和回复医生可以看到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王峰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血管和血栓栓塞综合征,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
已帮助用户: 1016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可能是湿疹,建议劲量不要抓挠,可到皮肤科就诊!
有用0
关注
原育芳 主治医师 阳城县肿瘤医院其他 二级乙等
擅长:盆腔积液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盆腔炎,痛经,子宫内膜...
已帮助用户: 6799
问题分析:你好,这位患者,从你的描述分析不能排除是是湿疹或者过敏的可能。
意见建议:这种情况建议你避免用手挠,以免抓伤皮肤引起感染,也可以涂碘伏观察。必要时到医院面诊咨询确诊后对症治疗。
有用0
宋桂英 主治医师 沂源县南麻卫生院内科
擅长:急性上呼道感染,感冒,慢性咳嗽,肺炎,支气管扩张,...
已帮助用户: 63177
指导意见:你好,出现这种情况,我建议你最好还是尽快去你们当地的县级人民医院皮肤科做一个详细检查,皮肤科的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做出明确的检查方案,然后来作出明确判断,对症治疗,这种情况下,你是绝对不可以自己在家随便使用药物治疗的,抓紧去医院做检查来做出治疗方案是最佳选择,麻烦你对回复作出评价。
有用0
相关问答

患者腿上出现筋疙瘩,主要是发生了下肢静脉曲张导致的。
若是患者目前症状不是很严重,并没有发现下肢溃疡、缺血等相关的症状表现,可以暂时佩戴静脉曲张袜,改善下肢血液回流情况来治疗。
如果出现下肢疼痛、肿胀、溃疡等情况,可以考虑进行下肢静脉曲张剥脱手术或者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也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类的中草药外洗,比如常常选用川芎、红花、当归、枯矾等药物。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一般情况下,腿上湿疹需要采用以下方式来消除:
出现腿上湿疹的情况,如果患者在急性期有渗出的趋势,没有水疱、糜烂、渗出,可以选用炉甘石洗剂,如果渗出过多,可以选用硼酸溶液湿敷;如果糜烂渗出不多,可以选用氧化锌油剂。如果是亚急性皮损,可以口服糖皮质激素软膏、氧化锌糊剂等。以上药物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平时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如果是轻微的皮疹,可以通过外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果不能完全消除,可以选择服用脱敏药。以下是对细节的分析:
1.如果皮疹的范围很小,瘙痒不明显,主要是红色的丘疹,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
2.如果伴有渗出,可以选择溶液湿敷,比如金银花溶液冷湿敷。
3.如果出现严重的皮疹,如果外用不了,可以服用地氯雷他定浑悬剂等脱敏药。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腿上有疤痕,可以采取放射法、外科手术、皮肤磨削手术、激光治疗、外用药物治疗。
1、放射法:可以治疗皮肤表面的增生性瘢痕。
2、外科手术:对于重度浅表或增殖性瘢痕,可以采取外科手术。
3、皮肤磨削手术:可以对表面有凹陷的瘢痕进行皮肤研磨。
4、激光治疗:对于表面有凹陷、增生的浅表瘢痕,适合采用激光疗法。
5、外用药物:可以遵医嘱使用含有类固醇的酯类消炎膏,含有硅胶的润肤软化膏,还有用于淡化色素的祛黑素药膏。

张文娟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一般情况下,腿上皮下有疙瘩可以通过日常护理、使用药物等方式进行处理,具体内容如下:
腿上皮下有疙瘩一般是霰粒肿的表现,是指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导致分泌物潴留形成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平时应做好个人的卫生护理,保持清淡饮食,如果霰粒肿持续增大,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阿奇霉素片、罗红霉素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腿上静脉血栓应该通过急救护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来消除。
1、首先在急性期,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不要按摩患肢,同时做好患肢防护,防止外伤,避免引起血栓脱落,诱发严重的肺栓塞。
2、对于中央型或者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在下腔静脉放置滤器,可防止或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并发浅静脉血栓形成,出现股青肿的患者,需要紧急进行导管溶栓或者手术取栓,恢复下肢静脉的血流,保存肢体。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