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不是抑郁症

会员106255249 23 已回复
医生您好朋友说他好像得抑郁症了总是胡思乱想想***这到底是不是抑郁症啊?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戴可荣 副主任医师 福州市第四医院精神科 三级甲等
擅长:睡眠障碍、焦虑、忧郁、强迫症及药物依赖、心理咨询治...
已帮助用户: 1802
问题分析: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主,多数病例还存在各种躯体症状。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主,多数病例还存在各种躯体症状。
意见建议: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吃饭要规律,一定要吃早餐,不可暴饮暴食;饮酒要适量,不可贪杯;早睡早起,时间要有规律;晚上看电视要有选择性,不要一坐就是数小时,在看电视过程中,要多做些活动。看完电视要洗脸。早晨不要睡懒觉,要尽量早起,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事实表明,规律性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良好心境。
有用0
王洪生 主治医师 上海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二级乙等
擅长: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疾病。
已帮助用户: 22664
你好,你所说的这种情况需要做精神检查,如果确定是抑郁症,需要心理辅导药物治疗,比如帕罗西丁。
有用0
相关问答

焦虑失眠不是抑郁症。
焦虑失眠和抑郁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焦虑性失眠一般会使患者出现恐慌、无法保持冷静、恶心、肌肉紧张、出汗、睡眠障碍等症状。抑郁症的症状因人而异。常见的症状是抑郁,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可能还有自杀倾向。无论是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咨询,并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口服相关药物进行治疗。

刘强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帮助用户:0
擅长:失眠,紧张,焦虑,恐怖各种情绪障碍,抑郁症,婚恋问题,人际交往

长期失眠不是抑郁症。
长期失眠的原因与神经功能障碍有关。这种患者平时可能有不规则的休息习惯。比如经常加班或熬夜等引起生物钟障碍,或者工作压力太大,精神紧张、焦虑,睡前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浓茶、浓缩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会引起患者长期失眠问题。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抑郁和消沉,患者的抑郁程度比较严重,可能存在厌世、轻生这方面的心理问题。

刘强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帮助用户:0
擅长:失眠,紧张,焦虑,恐怖各种情绪障碍,抑郁症,婚恋问题,人际交往

反复失眠可能是抑郁症。
抑郁症容易平息患者情绪,引起抑郁症,伴随着睡不着觉得困难和失眠。失眠可能会引起反复发作,严重时会引起神经衰弱,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要及时到精神科改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药物调理。有助于避免工作生活中过度劳累,注意工作和休息的结合,放松身心,缓解失眠症状。平时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休息。

刘强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帮助用户:0
擅长:失眠,紧张,焦虑,恐怖各种情绪障碍,抑郁症,婚恋问题,人际交往

抑郁症容易复发,抑郁症是一个高复发的疾病,复发率在50%-65%之间,50%的病人会在两年内复发,所以复发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预防复发要坚持服药,特别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之下,足量、足疗程的进行药物治疗。

刘强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帮助用户:0
擅长:失眠,紧张,焦虑,恐怖各种情绪障碍,抑郁症,婚恋问题,人际交往

抑郁症的人可以就诊抑郁症门诊,以及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病区,亦具有关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介绍。多数抑郁症前往综合医院的心理科或神经内科就诊,甚至部分人临床以多种躯体不适为由反复前往各个科室检查,如心内科、消化科、神经内科。

刘强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帮助用户:0
擅长:失眠,紧张,焦虑,恐怖各种情绪障碍,抑郁症,婚恋问题,人际交往

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为核心症状的心理疾病,其症状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1、情绪低落:主要表现明显的心境低落,抑郁悲观,无愉快感。自我评价低,常产生自负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
2、思维迟钝:患者的思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3、活动减少:患者会表现得非常懒散,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常整日独坐或卧床,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或数月,且会对正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对于该病的治疗,中医方面多以辨证论治为主,如肾阳亏虚、气血两虚、心神失养等都是抑郁症的证型,需针对不同证型进行用药,若属肾阳亏虚者,可服用同仁堂巴戟天寡糖胶囊,该药主要成分为巴戟天低聚寡糖,有较优的抗抑郁作用,可通过温补肾阳来改善轻中度抑郁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崔界峰副主任医师精神科回龙观医院已帮助用户:26
擅长: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相结合的方法、叙事疗法,针对情感困扰、婚姻家庭关系、夫妻治疗、性心理障碍、亲子关系、网络成瘾、焦虑恐惧、精神分裂症及躁郁症,尤其对自知力恢复、对心理过程充分理解、增强自我掌控力方面,帮助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