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你好,我血压170/110

会员90370919 31岁 已回复
大夫你好,我血压170/110好几年了,而且心率还快,曾经检查过24小时心电图,血尿常规,甲亢,核磁共振,ct睡眠检测都没没问题,就是尿常规有问题,服用过倍他乐克,富马比索洛尔,盐酸地尔硫卓缓释胶囊,奥美沙坦脂片没有明显效果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黄庆先 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分泌专业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
已帮助用户: 25834
建议内分泌科就诊,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需要做很多功能试验确定。
有用0
关注
张晓梅 主治医师 宝鸡公路管理局卫生所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消化内科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37669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描述血压170/110好几年,高血压2级,可服左旋氨氯地平加倍他乐克协同降压.
意见建议:建议,戒烟限酒,饮食清淡无刺激,少量多餐,定时定量,保持正常体重,避免情绪紧张焦虑.
有用0
关注
李保国 主任医师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
擅长: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
已帮助用户: 2909
问题分析:你好,你检查过肾脏有关方面的问题吗?比如肾脏血管,肾上腺等。
意见建议:你发生过低钾麻痹没有?如果能排除了这些,那就服药治疗。你吃的药物中没有利尿剂。
有用0
关注
陈闯 医师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内科 三级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
已帮助用户: 20229
问题分析:你好,你提供的这些药物大部分都是降低心率的药物,这些药物虽然也有降压作用,但是降压效果都不是特别的好!
意见建议:建议你还是尽快到当地医院的心内科就诊,由当地的医生指导你口服降压药物,减压治疗需要终身口服药物,如果口服的药物出现明显的副作用的话,可以由当地医生负责调换药物或者是对症治疗,有具体的医生负责会更安全一些,如果你心率比较快的话,同时也要口服降心率药物,这样对降压有协同作用!另外如果你特别胖的话,要尽快减肥,平时在血压控制平稳后要适度锻炼身体,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平时不熬夜,早睡早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你的血压控制也有好处!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170/110mmHg是高血压的一种。如需进一步确定病人是否是高血压病,则需不在当天3次到诊室测定,而不应以1次血压增高就确定病人是高血压病。
如果病人被诊断为高血压,则需口服降压药,并尽量使血压低于130/80mmHg.这对防止高血压的相关并发症有一定帮助,例如长时间血压高可使病人肾衰竭和心力衰竭。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血压170已经很高了,通常比较严重。
血压17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耳鸣,乏力,头痛等不适症状,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出现高血压并发症,比如出现脑血管并发症,脑梗死,脑出血等。还可能出现心脏并发症,有可能引发心衰,甚至引发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如果症状特别严重,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后果。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血压150mmHg是不正常的,血压测定的是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通常是指体循环的动脉压。当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在60mmHg-90mmHg时患者为高血压Ⅰ级,当患者舒张压150mmHg,不论收缩压在什么范围均属于高血压Ⅲ级。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指不同时间内连续三次收缩压大于140,舒张压大于90。常有头晕,眼花及全身乏力等症状,长期血压高还会导致血管硬化形成。对于高血压情况,需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饮食不要太咸,可以多吃芹菜,黑木耳等,对降血压有帮助。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确诊高血压后,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规律口服降压药,并且不可以随便停药的,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就可以了饮食上面主要是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低盐低脂饮食,用药谨遵医嘱就可以了,必须口服药物控制血压,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就可以。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一般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脑出血,具体分析如下:
高血压与脑出血的关系很大,如果血压超过170/110,压力110过高,很有可能会出现脑出血,但是不代表一定会出现出血。如果父母有高血压和脑出血的情况,那么孩子就属于高危群体,要特别关注自己的血压。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遵医嘱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不要进行重体力劳动,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恢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