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25岁因面色苍白、头晕、乏力1年余加重伴心慌1...

会员30760364 25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患者女性25岁因面色苍白、头晕、乏力1年余加重伴心慌1个月来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头晕、乏力家人发现面色不如从前红润但能照常上班近1个月来加重伴活动后心慌曾到医院检查说血红蛋白低(具体不详)给硫酸亚铁口服因胃难受仅用过1天病后进食正常不挑食二便正常无便血、黑便、尿色异尝鼻衄和齿龈出血睡眠好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胃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结婚半年月经初潮14岁7天/27天末次月经半月前近2年月经量多半年来更明显查体:T36℃P104次/分R18次/分Bp120/70mmHg一般状态好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不黄口唇苍白舌乳头正常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化验:Hb60g/LRBC3.0′1012/LMCV70flMCH25pgMCHC30%WBC6.5′109/L分类:中性分叶70%淋巴27%单核3%plt260′109/L网织红细胞1.5%尿蛋白(-)镜检(-)大便潜血(-)血清铁50mg/dl时间:准备5分钟口述回答10分钟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周丹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妇产科 三级甲等
擅长:妇科肿瘤,妇科炎症,不孕症,计划生育,子宫肌瘤,子...
问题分析:考虑重度贫血建议输血治疗。
意见建议:建议先输2u同型浓缩红细胞及200ml血浆建议中药调养加强营养注意卧床休息预防跌倒。
有用0
关注
李银利 护士 万全县孔家庄中心卫生院外科 一级甲等
擅长:外科、
已帮助用户: 160928
问题分析:根据你提供的资料分析认为:可能是月经多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
意见建议:建议去妇科看看是不是与节育环有关系如果说是这样建议取了采用避孕套。
有用0
相关问答

头晕、心悸、心慌、乏力可以通过一般治疗、使用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如果症状比较轻微,是过度劳累导致的,建议注意一般治疗,即适当休息,适当使用温毛巾热敷,有助于缓解症状。
2.使用药物:有糖尿病,建议服用降糖药降低血糖,以免出现头晕、心悸、疲倦等情况;如果是因为气血虚导致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可以服用一些益气养血口服液,可以通过服用补充铁质的食物来补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女性患者经常头晕可以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运动、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是气血不足、低血压引起的头晕,可以通过多吃大枣、小米粥、鱼、海带等食物来调理身体。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来增强身体素质,缓解头晕症状。如果是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引起女性患者经常头晕,可以服用阿司匹林来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减少血液的粘度,还可以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同时服用银杏叶提取物片,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缓解头晕。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如果出现又心慌、乏力、头晕考虑是贫血引起的,贫血常见的症状有脸色苍白、手脚冰冷、头晕眼花、四肢乏力、心慌气短、胸闷等,需要多补血。进行一个相关的检查,并且能够在段时间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考虑是否是由于心脏疾病或者是由于睡眠不好的情况导致的,这段时间内要多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头晕心悸心慌乏力体虚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时,可能会出现脑部缺血、缺氧。小脑、脑干缺血、缺氧时,可以出现头晕、平衡障碍和共济失调。大脑缺氧时,可能会出现眼前发黑,也可能会出现肢体感觉障碍或运动功能障碍。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头晕应该挂神经内科。引起头晕的原因有多种,最常见的为脑部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小脑脑干出血或梗塞以及脑肿瘤也会出现头晕。还常常伴有耳聋、耳鸣,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颅脑CT或核磁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贫血的患者也可以引起头晕,应去医院做相应的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治。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一般情况下,如果经常出现头晕心慌、胸闷、乏力等症状,可以口服补心气的中成药,比如精芪双参胶囊、益气养血口服液、黄芪颗粒等。如果伴有失眠多梦、唇舌色淡、月经量少等症状,可服用驴胶补血颗粒、归脾丸、十全大补丸等药物。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出现贫血、心肌缺血等情况,建议去医院做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