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刚发现手足口病,不是严重得多久能够痊愈?能有什...

会员15654324 63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小孩刚发现手足口病,不是严重得多久能够痊愈?能有什么后遗症吗?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董跃飞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
已帮助用户: 5335
问题分析: 你好,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轻症者可给与抗病毒、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具体时间要看治疗及小孩恢复情况
意见建议:建议,最好及时去正规医院儿科或传染科检查诊治,以免影响你孩子的正常生活,平时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有用0
王吉重 医师 山西省左云县益康儿科门诊儿科 一级甲等
擅长:肠胃炎。小孩发烧,心脑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182256
问题分析: 建议去医院检查看看 如果是手足口病可以吃点抗病毒的吃点抗病毒口服液及利巴韦林 抗生素
意见建议:头孢克洛观察看看 多喝水喝白开水 清淡饮食 少吃甜食凉食及油腻食物 观察看看
有用0
高振远 医师 甘肃省张掖市医院内科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64454
问题分析: 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
意见建议: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
有用0
相关问答

手足口病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大约一周内可以缓解。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但应注意观察有无呕吐、头痛、头晕、反复高热、抽搐、抽搐等严重手足口病表现,防止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注意多喝水,避免与孩子密切接触,经常洗手,讲卫生。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手足口病通常需要隔离2周左右。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通常要严密隔离,等体温完全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水疱结痂的时候,患儿可结束隔离,至少需要2周左右。在此期间,患儿所使用过的物品应该彻底消毒,可以使用消毒液,也可是通过阳光暴晒进行消毒处理,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普通手足口病隔离两周左右。对于普通型的手足口病,给予广谱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隔离两周左右,按照普通的家庭护理方法即可痊愈,感染同种病毒体内产生了抗体,短期内重复感染的几率不大。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手足口的潜伏期是3—5天。一般感染病毒以后3—5天发病,手足口病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进行隔离、避免传染,及时发现手足口病重症的征象。手足口病比较容易造成传染,如果家中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孩子,得手足口病的孩子,要尽量与其人进行隔离,因为不进行隔离非常容易造成传染。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潜伏期一般为2到7天,初期症状主要是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脑膜炎等并发症。典型的症状如手足起泡等会在一周内会自动消失。在1到2周内可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继发感染。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