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最佳治疗方法有那些?

会员12150866 68 已回复
性别:男年龄:68 我岳父患有冠心病心绞痛7年了,一直用药物治疗。最近发病比较频繁,尤其在累了的时候,心中就揪揪得慌,有压迫感。以前医生建议用介入疗法、下入支架。后来检查毛细血管一个堵了70%一个50%。又是血管拐弯处,手术有风险。就一直用药物维持。希望有关专家给提个建议,怎样治疗见效快呀?吃些什么药物?心绞痛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绞痛最佳治疗方法有那些?
医生回答共6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覃初丹 外科
擅长:心脏病、肝胆疾病
患者的情况考虑可能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建议在治疗上根据自身具体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不适,可以不用服药治疗,在出现心绞痛症状时口服药物,平时注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适当的锻炼,合理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的过度波动,病情变化及时随诊.
有用0
赵云卓 儿科
擅长:小儿脑瘫、水痘、小儿眼科
你好 平时应注意摄入低热量、低脂、低盐饮食,戒烟,积极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血压的检查 前有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或者是手术治疗,暂时没有其他方式。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
有用0
刘心语 妇产科
擅长:生发、植发、皮肤过敏
你好 正常情况下血管堵塞超过70%的话,要考虑介入治疗,目前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治疗冠脉血管梗阻的问题,任何手术都是有一定风险的,建议可以选择权威的心脏专科医院,技术力量好些的医院做这个手术。希望帮到你!
有用0
刘心语 妇产科
擅长:生发、植发、皮肤过敏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冠心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
有用0
武听兰 内科
擅长:脑血管疾病,神经内科
你好 1 发作时立刻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般即可缓解,如果不能缓解可能已经是不稳定型的了。2 缓解期,需要到医院找大夫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坚持口服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建议住院治疗。
有用0
向凌瑶 内科
擅长: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
你好 如果身上没带应急药品,应待呼吸恢复平稳后,可向家人或朋友求助,到附近的门诊或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如果也被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身上最好时刻准备相关药品。
有用0
相关问答

心绞痛的最佳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
心绞痛是因为心脏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出现胸痛。所以对于心绞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要让病人在休息的时候不要过度运动,不要过度劳累;在休息的时候可以服用β-受体阻滞剂,也就是倍他乐克,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让心脏得到休息,缓解心绞痛。硝酸盐类的药物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还可以减轻心绞痛的症状。另外还可以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绞痛最佳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支架植入,同时辅助用药。如果病变累及了左主干,或者是严重的三支病变并且伴有钙化,无法进行支架手术的心绞痛,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开胸进行搭桥手术。同时也要改善生活习惯,需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劳累、受凉及情绪激动,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在缓解期的治疗主要是需要调节饮食,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每顿饭不要吃的过饱,烟酒是绝对要禁止的,日常生活的工作量一定要适当地进行调整,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心绞痛缓解期是不需要每天卧床休息的,少量的运动是可以做的,不过缓解期该吃的药是一点都不能少。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这需要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考虑是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大约几秒到几分钟,表现为针刺样疼痛,可以服用药物等治疗。注意休息,不要增加心脏负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科学饮食。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这个可能是个人体质。自身疾病,如冠心病、心肌供血不好。可能就会出现,可以用一些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效果更好。可以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暂时缓解病情,然后配合医生进一步检查治疗。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造成供血不足和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种心前区酸痛不适症状。
其主要治疗手段有:
1.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病变危险因素(如戒烟);
2.控制血糖和血脂;
3.加强休息;加强有氧运动;经常准备心绞痛用药,如硝酸甘油心痛定、救心丸;
4.冠脉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术);
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