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粘度降低见于:出血性疾病,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液粘度降低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是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而使血液稀释的结果。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血粘症。
血液粘稠低就是血液粘稠度低,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细胞数量严重减少,尤其是红细胞数量严重减少时,也就是重度贫血时,血液粘稠会明显下降。因为血液中的细胞成分明显下降,细胞之间的密度减少,距离拉大,相互之间的摩擦力减少,这样,血液流动时遇到的阻力减少,粘度也就减少了。
全血粘度低切高就说明血液的粘稠度增高,血液粘稠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血液粘稠度增高就会出现血流缓慢,容易发生高粘滞血症,也容易诱发血栓和栓塞性疾病。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全血粘度与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以及血浆中各种溶质成分的变化密切相关,全血粘度偏低,原因就是明显的贫血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会出现全血黏度偏低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血粘度高可能是血液系统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原因导致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血液系统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由于红细胞过高导致血流缓慢,血液粘滞度升高,容易出现头痛、头晕、耳鸣、乏力、疲乏等症状。另外,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由于球蛋白明显升高,会导致血液粘滞性升高,有血栓形成的危险。血液粘滞度高,有血栓形成的危险,所以要多喝水,治疗原发疾病,根据病情采取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全血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数,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指标。全血粘度增高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注意减轻体重,增加运动,控制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不吃动物内脏,含糖量高的食物,多吃鱼类。